查看完整版本: [-- 原料生产国的苦斗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6年05月 -> 原料生产国的苦斗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丹林 张祝基 1986-05-30 23:00

原料生产国的苦斗

第6版()
专栏:科特迪瓦通讯

原料生产国的苦斗
本报记者 丹林 张祝基
5月中旬,可可生产国联盟在科特迪瓦举行了第四十六次会议,这是生产国准备与消费国进行关于第四次国际可可协定的最后一轮谈判前的一次重要磋商。
与会的十一个成员国控制着世界可可总产量的五分之四以上。按理,他们应对可可价格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是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却并不尊重他们的合法利益。
会议东道国科特迪瓦针对国际市场状况,呼吁与会国加强团结、停止退让,并建议:
——对中间商用以压价的所谓“十万吨库存”的存在与否及其质量进行有效的检查;
——减少可可生产者与巧克力制造者之间的中间环节,并在他们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
——在生产国联盟内部建立有效的信息机构,以便与制造假信息、兴风作浪的投机者作斗争。
同时,科特迪瓦表示将参加7月举行的最后一轮谈判。
科特迪瓦的立场既体现着它为合法利益而斗争的决心,也表现出致力国际合作的积极态度。
科特迪瓦是世界最大的可可生产国。可可和咖啡一直是它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了争取公正、合理的价格,科特迪瓦长期进行着艰苦的斗争。
十年前,可可的国际市场价格为每磅一百七十二美分。其后,制成品价格不断上涨,而可可价格却持续下跌。1980年可可的价格为一百十八美分,到1985年跌到一百美分的水平,目前(5月)纽约市场价竟低到八十美分。十年间,可可跌价54%。
价格持续跌落,迫使生产国或者扩大生产,增加出口量来维持收入;或者干脆减产、改种其它作物。科特迪瓦政府考虑到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和其它生活资料价格的上涨,为了维护个体种植者的利益,十年内提高可可收购价一点一倍,再加上初步加工、仓储、运输、检验等附加费用,成本急剧上升,然而,它面对的却是不断下跌的销售价格。科特迪瓦不得不奋起为合理售价而战斗。
现行的第三次国际可可协定是1980年签署的。当时,科特迪瓦认为每磅一百二十美分的平均价格(价格幅度为一百至一百四十美分)太低,拒绝参加;而世界最大的可可消费国——美国却认为价格太高也不签字。结果,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国际可可市场,而协定规定的平均价格也未实现。
今年2月在日内瓦举行的关于第四次国际可可协定的谈判,仍因价格分歧而无结果。生产国要求平均价格每磅一百二十美分,即维持上个协定的价格水平;而消费国坚持一百美分的价格水平。科特迪瓦愤于消费国的顽固态度而退出谈判。美国等一些消费国表示,如主要生产国不参加协定,他们也不参加。于是,某些西方报刊竟把日内瓦谈判的失败归罪于科特迪瓦,对它施加压力。这是不公正的。
谈判成败的关键在于价格,而价格为什么持续下跌呢?操纵交易市场的几个垄断公司强调,可可供过于求,因此价格下跌,这是“市场法则的必然”。然而,科特迪瓦却认为,投机者制造假信息,制造供过于求的假象,玩弄很可能根本不存在的“十万吨库存”来兴风作浪。它还指出:目前可可生产者和巧克力制造者间的中间环节已达十二层之多;在奶油巧克力的生产成本中,可可仅占13%,加工费用18%,这就是说,三分之二的费用来自中间环节。作为原料的可可,价格不断跌落,而最终产品巧克力,价格只涨不减,垄断公司就这样贪婪地榨取可可种植者的血汗和消费者的钱袋。
除可可外,科特迪瓦等国还深受国际咖啡市场投机活动的损害。去年11月以来,投机者借口巴西遭旱大减产而囤积抢购,导致价格跃升,同时也肆意扩大不同品种间的价格差距。但近月来又传巴西减产不多,于是市场价格回跌。据报道,近两月来,咖啡价格已跌落四分之一。这种暴升狂跌的市场形势对生产国的财政平衡和建设计划的危害极大。不久前,巴西咖啡研究所长访问科特迪瓦,两国决心加强合作,捍卫生产国的共同利益。
团结、斗争,是原料生产国保卫合法权益的唯一手段,但不改变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原料生产国的处境是难以根本改善的。(附图片)
科特迪瓦的咖啡苗圃。


查看完整版本: [-- 原料生产国的苦斗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