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为了儿童电影事业的繁荣——“六一”前夕访于蓝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6年05月 -> 为了儿童电影事业的繁荣——“六一”前夕访于蓝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杨昌凤 1986-05-30 23:00

为了儿童电影事业的繁荣——“六一”前夕访于蓝

第8版()
专栏:

为了儿童电影事业的繁荣
——“六一”前夕访于蓝
本报记者 杨昌凤
于蓝是1938年参加革命的老文艺工作者,四十年代后期走上影坛。她曾在电影中成功地扮演过《龙须沟》中的程娘子、《林家铺子》中的张寡妇、《革命家庭》中的周莲、《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早已闻名于国内外。几十年过去了,现在,于蓝又被人们称为“童星”而受到赞扬。
于蓝怎么会“返老还童”呢?话还得从头说起。
正当于蓝在艺术上处于黄金时期,可以在表演艺术天地里驰骋一番的时候,十年动乱开始了。影片《革命家庭》被江青、康生等人打成“毒草”,于蓝也被列为黑线人物,到农村去劳动。尤其不幸的是,于蓝在一次拆房劳动中从房顶上摔下来,头部受了伤,半边脸的肌肉从此变僵硬了。这个事故对一个需要丰富表情的演员来说,真是个致命打击。不久,她又患乳腺癌,接连动了两次手术,身体日益虚弱。动乱结束,于蓝已年过半百。但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于蓝重新振奋精神,投入工作,改行当了导演。1981年春天,文化部决定成立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委派于蓝担任厂长。
于蓝现在回忆说,当时只是想到应该把国家和少年儿童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在电影战线上为我国的少年儿童做些工作,却没有想过自己一但担任厂长后担子有多重,困难有多大。她清楚记得,当时周扬同志语重心长地嘱咐她:要象《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厂长那样披荆斩棘,努力办好儿影厂。儿童电影制片厂诞生的消息传开以后,全国各地的少年儿童、教师、家长以及其他各方人士纷纷写信到儿影厂,表达他们对“儿影”的期望,有的还寄来了捐款。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使于蓝感到温暖,同时也使她意识到自己肩负的担子分量有多重。
儿童电影制片厂从成立的时候起,就得到了老大哥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大力帮助。但是,永远依靠老大哥决非长久之计。为了筹经费,为了搞基建,为了快出片,于蓝到处奔走呼吁。在拍摄影片的外景地,她又到那里去慰问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工作的同志,和他们一起研究怎样才能把片子拍得更好……。就这样,年逾花甲的于蓝,经过五个春秋的辛勤耕耘,和儿童电影制片厂的全体同志一起,总算把这个厂从襁褓中的婴儿哺育成年满五周岁的茁壮幼儿。
五年来,在于蓝的主持和老大哥厂的帮助与合作下,“儿影”共拍出故事片十七部,电视剧十六集,还摄制了几部教学片、美术片和译制片。其中故事片《四个小伙伴》、《应声阿哥》、《小刺猬奏鸣曲》、《岳云》、《十四五岁》等分别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儿童故事片奖和文化部、妇联、教育部与团中央等单位联合委托儿童少年电影中心举办的“童牛奖”。《四个小伙伴》还在国际上获得意大利的季伏尼最佳荣誉奖和法国的郎市青年观众奖。现在,儿影厂的基建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年底竣工之后,他们就会有自己进行影片前期生产的工作基地了。
面对这些成果,于蓝该降低她的嗓门了吧?不,她仍然在大声呼吁: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儿童电影事业,切实帮助儿童电影制片厂提高影片质量,拍出更多的受小观众欢迎的儿童片来。她还呼吁:有关部门要疏通儿童影片的发行渠道,以便更多更快地把影片送到少年儿童观众中去。
当然,我们也期待着,当人们知道了在儿童电影事业中升起的这颗“童星”的欢乐与苦闷之后,会从各个方面来关心和帮助我国儿童电影事业的发展。(附图片)
于蓝和孩子们一起猜谜语。


查看完整版本: [-- 为了儿童电影事业的繁荣——“六一”前夕访于蓝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