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黄金时间”的新节目——就广播、电视播发“海洋预报”访国家海洋局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6年06月 -> “黄金时间”的新节目——就广播、电视播发“海洋预报”访国家海洋局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书政 1986-06-29 23:00

“黄金时间”的新节目——就广播、电视播发“海洋预报”访国家海洋局

第3版()
专栏:

“黄金时间”的新节目
  ——就广播、电视播发“海洋预报”访国家海洋局
  本报记者 张书政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与国家海洋局达成协议,分别从今年6月30日和7月1日开始,在每天“新闻联播”节目之后的“黄金时间”里,播发国家海洋局提供的全国性“海洋预报”。
什么是“海洋预报”?播发这一节目有什么意义?这项预报工作的准确程度如何?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国家海洋局。
在国家海洋局调查指挥司总工程师办公室里,杨华庭同志指着墙壁上的各种图表说,海洋预报是关于海洋水文气象的实况和预测,包括海浪、风暴潮、海冰和海温等海洋要素。广播、电视中播发的预报内容,包含中国近海及其外缘海域的海温预报,渤海及黄海北部冬季海冰旬预报和中国沿海风暴潮消息等。
杨总说,海洋预报内容,有的是与沿海城乡广大群众和海上生产、科研、军训、旅行人员至关紧要的信息。他谈起了一段往事。有一年夏天,广东汕头地区海域发生强风暴潮,十二级台风狂啸着。南海骤然卷起滔天巨浪,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正在牛田洋围海造田的人们。刹那间,百里长堤和用砂石泥土造出来的“田”被海浪夷为海底平地。曾经发誓“人在堤坝在”的一些解放军干部战士和下放锻炼的大学生们,被无情的海浪吞噬……
据过去三十年的统计,我国曾发生台风风暴潮二百零一次,其中强风暴潮八十五次。造成严重灾害的,平均每年约两次。杨总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海洋预报工作跟不上,怎么逃得了海洋灾害的惩罚呢?”1969年渤海奇寒。素有“不冻港”之称的秦皇岛也突然变成冻港,生产活动瘫痪了。一口口油气钻探井、生产井被海冰封得死死的,钻井平台等海上油田设备被坚硬的海冰挤坏。从这次特大冰封灾害发生后,石油部门每年冬季都停止海上作业。近年来,国家海洋局对海上油田开展了冰封预报业务,石油部门才恢复了冬季海上作业。
杨总谈到:搞好海洋预报,不仅是防御海洋灾害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需要。我国海底油气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近三十亿吨、天然气七千亿立方米,开发如此大量的油气资源,不加强海洋预报是寸步难行的。前不久记者在辽东半岛调查水产资源时,几个渔场、养殖场的负责同志,也都反映了渴望得到可靠海洋预报的迫切心情。我国外海渔获量极少,海洋水产品单产较世界水平低一半,原因之一,也在于海洋环境及渔情预报水平低。
由广播、电视播发海洋预报,取决于社会需要,取决于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更取决于海洋科学技术是否成熟。解放前,我国的海洋预报工作是一项空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海洋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达到能够获取必要的海洋预报资料和通过科学手段集中、分析、处理资料的水平。现在,条件成熟了,我国已能够通过船只、浮标、飞机、卫星等,观测、监测海洋;已组建六十五个规模可观的海洋水文站;有具备远洋和近海综合调查能力的船队,开始建立自动遥测近海海情的浮标站;今年7月1日前,有四个从英国引进的自动遥测浮标在东海和南海投入使用。我国已建立起一套能够进行日常海洋预报业务的机构或系统。
作为国际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和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国,我国目前能向国内外提供十项海洋分析、预报,为协调全球海洋服务业务作出贡献。我国关于台风和风暴潮预报的准确率,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接受采访的海洋科研人员都对记者说:加强海洋预报,对保卫四化建设和海上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我们一定要与电台、电视台的同志们合作,把预报搞好。


查看完整版本: [-- “黄金时间”的新节目——就广播、电视播发“海洋预报”访国家海洋局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