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群星灿烂满军营——南京军区某师剪影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6年07月 -> 群星灿烂满军营——南京军区某师剪影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回年 揭衍珍 1986-07-30 23:00

群星灿烂满军营——南京军区某师剪影

第4版()
专栏:人民子弟兵

群星灿烂满军营
——南京军区某师剪影
新华社记者 刘回年 揭衍珍
当一位戎马数十年的老将军看到,二十年前他到过的军营如今变成校园般的美,数不清的新型人才在奇迹般地涌现时,他感慨万千:“今天的解放军真是个大学校,群星灿烂满军营啊!”
老将军参观的这个部队就是南京军区某师。在革命战争年代,这支英雄部队曾跟随贺老总转战陕北,英雄辈出;今天,他们为适应新时期军队建设的要求,又成为闻名全军学习科学文化培养两用人才的先进集体。“八一”前夕,记者访问了这个师,看到了新时期人民军队前进的一个缩影。
在人们的印象里,部队指挥员文化低,知识少,不重视人才。当我们来到这支部队后,发现这个认识已成为历史陈迹。
先看一个简单的数字吧!全师干部已提前普及了高中教育。现任师长、政委都具有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师团两级领导大都经过院校培养。
师长王聚生,是位军事学院毕业的高材生。他不仅会开车,还懂得了微机操作、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在作战指挥上,他还掌握了用电子计算机测定目标、计算及传输显示诸元的本领。王聚生酷爱读书,从古今中外的军事名著到天文地理、文学著作,他都涉猎不少。近几年,他写了十多篇论文,其中一篇发表后,一个社会学教授读后连连赞扬说:“想不到搞军事的肚子里还装那么多‘墨水’!”
今天的部队就是这样的指挥员带兵。近几年,地方一批批本科大学毕业生投笔从戎来到部队。王聚生视他们为宝贝。他和师党委“一班人”对他们加以重用,严格要求,认真培养,使他们很快成为部队有用之才。现在,这个师的十多名地方大学毕业生都安心部队工作,有的做出很好的成绩。
新一代的指挥员有全新的人才观。这个师的原某团政委李国亮,前几年还认为战士在军事训练之余自学民用技术是不务正业,当作个人主义来批评。今天,他热情支持战士多学几手,鼓励大家成才。战士张维才军事训练成绩年年优良,他自学科学文化知识,悄悄拜师学修表。有人却向团里反映他不安心服役。李国亮冒雨找到张维才,鼓励他做得对,又带领团党委成员来到张维才修表的地方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党委扩大会。他明确宣布:我们支持战士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学两门专业技术。
知识出战斗力,也出多方面的人才。亦军亦民、亦文亦武的人才,目前这个师就有一千四百多人。他们的两只手不仅会“五大技术”,还会修理、雕刻、画画、油漆、开汽车,发展高精档产品、操作电脑等等。
在某团训练中心的一个金加工车间,机器轰鸣。正在操作的是刚从练兵场上下来的普通战士。他们在这里熟练地操作飞转的机床,生产尖端产品。战士们说:我国发射的“长征三号”火箭上,还有我们生产的产品哩!
传统的军营悄悄地变化着,变成为适应干部战士成才的大课堂。这个师的炮团,有一个偌大的训练场,历来只是操戈习武,只搞射击训练,每年有七八个月空闲。随着培养两用人才工作的发展,这座单一训练场的“禁区”打开了,渐渐地成为能训练多门技术的课堂,建立了测绘、通信、种植养殖、信息研究等中心,开辟了果园、花园和苗圃。在已创建的二十多个育才基地里,他们添置教学设备,聘请教员,培训机电、驾驶、汽车修理、建筑、微电脑、兽医等三十多个专业的技术人才。1984年5月至今年上半年,这个师已培训出军训尖子二百多人,各类民用技术人才四百余人。
军营院校化,为干部战士成才创造了条件。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个具有多门类、多学科、多层次的大学校的雏型已开始在军营形成。(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查看完整版本: [-- 群星灿烂满军营——南京军区某师剪影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