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克服购棉储棉宣传的两种偏向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1年08月 -> 克服购棉储棉宣传的两种偏向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51-08-29 00:00

克服购棉储棉宣传的两种偏向

第3版()
专栏:文化生活

  克服购棉储棉宣传的两种偏向
在这次爱国售棉储棉运动中,各主要产棉区的报纸从六月初旬起,都以不少的篇幅进行了关于开展爱国售棉储棉运动的宣传教育。这种工作对提高棉农的觉悟程度,使棉农懂得自己和新国家的正确关系,是有很大作用的。
但是,在某些报纸的某些报道中,却往往忽视了对棉农的政治动员,而单纯宣传了商业收购方法,或强迫命令的方法。
在忽视政治动员,单纯宣传商业收购方法方面,湖北日报在某些报道中表现了这样的缺点。例如六月五日二版《经济新闻》栏内《随县厉山花纱布支公司,积极收购棉花》的报道,六月二十日二版同一栏内《百货公司怎样配合购棉储棉工作》的报道,满篇谈的都是怎样进行收购棉花的方法。这许多收购方法,自然都是应当的、必要的,但问题在于缺乏政治动员,没有把物资供给与政治动员工作相结合;而仅仅采取了与平时一样的商业收购方法,即以单纯“购买关系”来“刺激”棉农踊跃售储存棉的方法。这样宣传的后果,既难“推动广大棉农开展一个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售棉、储棉运动”(中共中央指示各级党委保证完成购棉储棉任务),又易滋长农民的自私心理。
另一方面,有些报纸的某些报道中,虽结合了爱国主义的宣传,但其所采取的方法,简单、生硬,又表现了强迫命令。河北日报先后在两次新闻报道中,曾将一些过高的口号,进行了宣传。如在六月二十一日第三版“党员团员劳动模范发挥先锋作用”的新闻中,蠡县北大留村劳动模范崔小亭的妇女互助组所提出的:“每家不留一斤余棉”;又如在六月二十七日第三版“高贯斗给黄有富、阎金芬写回信”的新闻中所提出的:“动员棉农一斤存棉也不留”。长江日报也有两次宣传了这样的口号。该报七月五日第二版摘自河南日报的《大营镇农民的爱国售棉储棉热潮》一文中,就有“工商联合会常务委员孔宪也在会上表示:要响应农民‘不留一两棉’的挑战。”的口号;七月二十日第二版《卖棉花,爱国家》的通讯中,更作了进一步的表扬:陈留县的农民都争取多售储棉花,亦“提出不留一两存棉的口号”。刘铁村青年团支部便开会决定:“贯彻一两不留的口号”。
这些口号如果作为党员、团员、干部自己以身作则,来带头响应售棉储棉号召,是完全可以的;而且,这种高度的爱国热情也是值得表扬的。但是,如果作为动员棉农的行动口号,则势必助长命令主义。对于这种过高的口号不加以批判地盲目宣传,无疑是错误的。其错误在于:不是以正确的政治教育方法,去启发和提高棉农的政治觉悟,而是以少数积极分子的行动代替了广大群众的行动。因为它超过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群众的自愿原则,害了急性病。
以上两种错误的宣传,虽表现的形式不同,但错误的根源,则都是由于强调这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都没有或没有完全正确地贯彻毛主席“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指示,因而,不是完全忽视了对农民的政治动员,便是采取了过于简单、生硬的方法。
现在购棉储棉工作仍在紧张阶段,报纸对农民的政治教育,仍须通过各种实际工作继续加强。因此,如何接受这次宣传的经验教训,克服片面性,正确地贯彻“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指示,还是今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查看完整版本: [-- 克服购棉储棉宣传的两种偏向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