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费孝通与江村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6年09月 -> 费孝通与江村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吕锦华 1986-09-25 00:00

费孝通与江村

第8版()
专栏:

  费孝通与江村
  吕锦华
无边的桑田;新楼耸峙的村落;弯弯的小河,象一脉银流在竹林中穿过;烟波迷蒙的太湖,湖边飘动着一片渔火……月光下,天上地上,一切象水一样清,一样淡,一样轻轻流动。
老人沿着湖边漫步。思绪,也在不停地流动。
在人生的旅途中,他走过了七十五个年头。然而,他又觉得一切似乎都刚刚开始,包括他的生命。在沉默了二十多年后,他的事业,他的追求,都进入最佳状态。1981年,他被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赫胥黎纪念奖章。他雄心勃勃,希望在1986年——他初访江村之后的五十周年之际,写出一本《江村经济》的续篇,让世界人民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看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发展的曲折历程。他要向着世界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高峰冲刺,在这生命的晚年。他是个诚实的学者。他注重于用事实来说话。五十年前,他不就是用那篇事实胜于雄辩的《江村经济》的论文,而轰动了国际人类学的论坛么!
“江村”,在他心中,是一块何等举足轻重的土地呵!该怎样来描述他与“江村”这块土地深厚而又特殊的感情呢?
1935年夏天,费孝通在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取得公费留学英国的机会。出国前夕,他的导师史禄国教授建议他先在国内作些实地调查后再出国。
从小生活在小桥流水的江南古镇,他向往高墙深院外那个广阔的、充满生机的天地。他尤其向往了解那些遥远、闭塞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那是一个个被人们遗忘的角落。他渴望了解它们,解剖它们。于是,他选择了广西大瑶山。
这是一次带着“蜜月旅行”色彩的社会调查。他和新婚的妻子、燕京大学社会系学生王同惠,一起上路了。
大瑶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它肮脏,愚昧,落后;有时流行瘟疫,会一下子夺去一个寨子男女老少的生命。然而,瑶民的热情好客与淳朴直爽,又深深感动了他们。还有那份萌动在心中的事业。他们决心要把这片土地介绍给世界。为了采访一个山寨,他们翻过好几个山头,穿过密密的丛林,忍受蚊叮虫咬,并不断对付毒蛇的袭击……水土不服,气候炎热,居室潮湿,同惠圆圆的脸蛋变得尖尖了,他的颧骨也高高突了出来。汗水变成了文字,他们搜集到丰富的大瑶山地区的各种资料。他们盘算着,再过十几天,把尚缺的资料补齐后,便可以返还了。
12月16日黄昏,他们调查归来,途经一座大山时,走着走着忽然迷路了。天色渐晚,林子里雾气很浓,几步路之外什么都瞧不清了。他拿着木棍一边驱赶毒蛇侵袭,一边探路。忽然,脚下踩空了,“轰隆”一声,费孝通便连人带包一起摔了下去。他踩上了瑶族猎人设置的捕兽的陷阱呐!陷阱很深,底下还有尖利的石块和竹尖,他被戳伤了,痛得昏死过去。迷糊中,他似乎觉得同惠在陷阱上痛哭着,呼喊着。但他动弹不得,只能用“哼哼”声来告诉爱妻,他还活着。
同惠顾不得一切趴在陷阱边缘,伸出手要把费孝通拉上来。可是陷阱很深,手够不着。她几次递木棍下去,但费孝通根本无法拉住它。费孝通也明白同惠的体力无法挽救他。他痛苦地呻吟着,发出含糊不清的话语:“找老乡……”
尽管声音难辨,同惠还是心有灵犀。她抹一把眼泪,拄着木棍下山去了。
密林里看不见月亮。透过重重的叶缝,似乎看见一颗启明星升起了,同惠没有回来。过了许久,一柱阳光射进密林。他饥渴难忍,受伤的身体痉挛着。他似乎想象不到自己哪来的力气,居然攀着陷阱内壁上的枯藤和树根爬了上来。他在湿漉漉的草地上慢慢地、艰难地爬着。一个放牛的瑶族少年发现了他,找来父母把他背回了家中。
一天、两天……六天过去了,仍不知爱妻的下落。他不安,隐隐感到不幸的降临。第七天,瑶族老乡在河边发现了同惠的尸体。黑夜中,她急于赶路,失足掉进了山谷的河里……。
幸运时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时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有人在不幸中沉沦,有人在痛苦中崛起。
1936年暮春,他回到开弦弓村养伤。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姐姐,正在这里搞蚕丝改良。开弦弓村的农民,把全部的爱给予了他。
他们安慰他,关怀他。每天,有来找他聊天的,为的是不使他寂寞;有端了童子鸡、荷包蛋、甲鱼汤来的,为的是调养好他的身子;也有悄悄采了草药来的,盼他的伤口早日痊愈。这种爱只是一味地给予;是无私的,朴实的,纯真的,炽热的;它不需要索还或交换。他热泪盈眶,常常不知所措。
距离出国的日子越来越近。他的心也越来越沉重。他常常恍惚,仿佛同惠姑娘那双深情的眼睛在期望着自己。是的,他要努力,要奋争,要珍惜这个出国深造的机会。为了她,也为了这些关怀爱护他的农民。
可是,做什么呢?大瑶山的资料丢失了,已无从整理。他得选择新的调查点。渐渐地,他发现,调查点就在身边!由于姐姐她们推行蚕丝改良,这个村已成为国内蚕丝业的注目之地。这片封建的土地上,萌发着资本主义的幼芽。工厂代替了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因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的社会问题。这种变迁是农村总的趋势,大趋势,很值得研究和探索。于是,他一边疗养,一边拄着手杖进行调查。
一访“江村”,就从这里开始了!
经过四个月的艰苦调查,在乡亲们的支持帮助下,他搜集到了这个村许多宝贵的经济资料。同年秋天,他来到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在马林语斯基教授指导下,进一步研究社会人类学。他整理、分析开弦弓村的调查资料,用英文写成研究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论文《江村经济》。1938年,他获博士学位,论文在伦敦出版。《江村经济》后来重印四次,被列为社会人类学的世界名著之一。
老人出身书香门第,却以写农民而著称于世。他把“江村”写进了历史,他的名字也和“江村”一起载入史册。
月色更浓,江村愈静。茫茫湖面上,有几片帆,那是不夜人在赶路;帆只有一分宽,点点飘泊于视野最远处。
老人望着帆影,觉得自己也象一片帆;前方,是一个更迷人的天地;他笑了,欣慰中带几分跃跃欲试;他已飘泊了半世纪,他还要奋争……
(1986年7月)


查看完整版本: [-- 费孝通与江村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