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改革与“者”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6年09月 -> 改革与“者”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黄安国 1986-09-30 00:00

改革与“者”

第8版()
专栏:

改革与“者”
黄安国
近来,各地报纸都在议论“要保护改革者”,“改革者要自我完善”等等,用意当然是好的。然而,仔细想想,如此这般地要“保护”和规劝“改革者”,多少有点象是来替“改革者”落实政策的味道。
“改革者”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专职的改革家?改革之于改革“者”,象学问之于学者,作品之于作者一样的吗?那么,改革“者”之外的人又是什么“者”呢?评论“者”?审查“者”?批判“者”?目前我国城乡进行的这场伟大的社会改革,就是那么一些“者”的事业吗?
文艺作品只要写到改革,就是那么一些“者”。罗心钢、乔厂长、李向南、萧子云等等,人们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那些改革“者”与反对改革“者”的身上。倘若改革成功了,那是改革“者”的英明、坚韧;倘若改革失败了,则是反改革“者”的阴险毒辣;或者,又是改革“者”自己的“不完善”。人们习惯于象看戏似的来看改革“者”们在那里改革。虽然有的愤慨,有的麻木,有的超然于尘世之外,有的深入“情景”之中,为改革“者”的命运牵肠挂肚。但言谈之中,步鑫生、温元凯的改革似乎和杨在葆、朱逢博等的表演并无二致,人们往往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和改革“者”置于台上台下的不同情景之中了。
近代史上,凡是只有几个改革“者”在那里忙改革的,改革无不失败。戊戌变法就是一例。社会改革是一次社会选择。人们总是要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审美意识,对社会模式、生活方式、人际关系进行选择。沉默也是一种选择,不选择是没有的。人民选择什么,什么样的改革就可能成功。成功的社会改革从来就是民众的事业,而不是一些改革“者”的事。
那么,民众是否就一定倾向改革呢?鲁迅先生曾说:“体质和精神都已硬化的人民,对于极小的一点改革,也无不加以阻挠。”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通过改变民众头脑中旧有的文化观念(包括风俗习惯等)促使社会发展,唯其如此,改革的着眼点应该始终是着眼于人民,而不是改革“者”们。鲁迅先生以大量笔墨来批判喜欢看杀头而被杀头的阿Q,捐门槛的祥林嫂,用烈士鲜血蘸馒头给孩子吃的华老栓。鲁迅先生还一再感慨作为看客的中国人,看杀中国人的中国人,看改革失败的中国人,是多么愚昧。即便如此,鲁迅先生还是以为,中国改革成功的希望,在于民众,而不在少数“者”的身上。他说:中国将来的脊梁是那些落于最后而仍坚持不懈的人,以及那些看到这种情景肃然不笑的人。鲁迅先生还说,改革倘不包括风俗习惯即文化,倘不深入民众的大层中,则无论怎样的改革,则等于无成。列宁也说:“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这“千百万人”总不能称为反改革派吧?真正的改革,在于改变这“千百万人”和这“千百万人”的自我改造。
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工人的自我意识就是“阶级意识”,意识到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一分子,然后才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壮举。现在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我意识”,首先应该意识到我们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人,从这个意义上增强新时期的主人翁精神。而当前的改革在各个方面都对每个中国人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经济体制需要人们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生产、生活的方式、方法。譬如,人们必须习惯于价格体制调整的价格波动,人们必须习惯于按劳分配带来的社会差异,还必须适应破产、待业、竞争等过去所不接受或不习惯的生活环境,这就是人们在对社会改革进行选择。现在的主人翁精神,就是要意识到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每个人都不作“看客”,旁观改革成功或失败,而是投身进去,以积极的行动担负起在社会改革过程中自己的岗位责任。


查看完整版本: [-- 改革与“者”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