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说说某些人事部门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6年10月 -> 说说某些人事部门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官伟勋 1986-10-30 00:00

说说某些人事部门

第8版()
专栏:

说说某些人事部门
官伟勋
一位同志告诉我,他们单位有些年龄大点儿的知识分子,一听说人事部门要找他去谈话,就有些紧张。个别同志还讲,他一走到人事部门的门口,腿肚子就打颤。
也许太夸张了吧?这位同志说是真的。说是“文革”以来,有些做人事工作的同志,很少主动与干部促膝谈心。一旦找到头上,不是调查本人就是调查亲属的什么政治历史问题。有的人便因此而形成了条件反射,一听到来叫,难免就影响到对局部神经的自控能力。这实在是一种十分令人遗憾的现象!
这使我又想起前不久听到的另一件事。一位刚到新单位上任的同志,人事处的负责人向他“汇报”本单位干部情况时,开宗明义便讲本单位干部队伍问题如何严重,有几个“当过右派”,有几个受过严重处分,有几个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如何复杂、如何不好等等。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这么多年了,这些同志却依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依然在用“左”的一套看人论事。“灵台无计逃左矢”的人们,至今还留有某些精神创伤,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种对人事部门的“畏惧三分”的情绪,倒也并不是“文革”后才有的。说起来,其资格也老得很了。封建时代官员上朝,按文官、武官品级分,也按部门分。吏部总是站在最前头,依次是礼、户、兵、刑、工各部官员。户部有钱,因而曾与礼部争过孰先孰后的问题,却从不敢与吏部争。明初,户部曾为先后问题告了礼部,没有结果,但有诏曰:“六部郎中(司局长)并列,员外、主事(处科长)次之,以官为叙。”有意思的是,据《谷山笔尘》的作者,做过礼部尚书的于慎行观察:“熟视诸曹与吏部齿者,咸踆踆若不敢先。”均属同品同职,各部的官儿们却惧怕吏部同事到这种程度,个中的奥秘自然不言而喻。
传统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我有位做人事工作的朋友,每次去他家,都可以在他室内看到一些名贵花木,精致的工艺品,以及市场上难以买到的土特产之类。这不大好吧?我的朋友指了指桌上还没松绑的两瓶五粮液:“有什么办法?今天刚下班,一出办公室就上来一个人,掀起我的提包就塞上了这两瓶酒,用手把提包一按说:你要瞧得起我,你就收下。我不是送给你的,是送给你家老爷子的!一扭头,蹬上车子走了!”我的朋友把两手一摊,“我能当众把酒拿出来去追去喊,出他出我自己的洋相吗?”
说的倒也实在。但同样实实在在的是,象我之类不掌人权的干部,几十年从来没有遇到这类难题。
平心而论,如今我们的组织工作、干部工作,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最好的时期之一,人事工作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无须讳言,用人方面的不正之风,庸才管人才、嫉贤才的问题是存在的,明显的封建遗毒是相当严重的,把上下级同志间的关系,搞成了主仆与哥们义气的人身依附的关系。10月20日人民日报报道的陕西省委查处组织人事工作的违纪案件,就是肃清政治生活中封建遗毒的深得人心的措施。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组织人事部门曾有过十分令人称道的优良传统。在战争年代,干部们总是把组织人事部门看做“娘家”,有了困难、苦恼、牢骚,都愿意找组织部门去痛痛快快地谈一谈。无庸置疑,我们还有不少组织人事部门保留了这一老传统。但也不能否认,确有不少组织人事部门把这一老传统丢掉了。如果我们都能通过整顿党风,恢复发扬这一老传统,使人们不再见了人事部门与人事干部“踆踆若不敢先”,无疑对进一步创造民主和谐的良好环境,对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会产生积极作用!


查看完整版本: [-- 说说某些人事部门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