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澳门沧桑》拍摄拾零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6年10月 -> 《澳门沧桑》拍摄拾零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光忠 1986-10-30 00:00

《澳门沧桑》拍摄拾零

第8版()
专栏:

《澳门沧桑》拍摄拾零
陈光忠
我们的摄影机摆在繁嚣的澳门街道旁边,引起许多市民的好奇、围观和热烈议论。我们是在中葡两国政府友好谈判澳门前途问题的前夕来到这里,真是敏感的时刻和敏感的地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望着我们一个个晒得黧黑的脸庞说:“整天奔波劳碌,够辛苦啦!你们是建国以来第一个全面纪录澳门情况的北京摄制组啊!”
然而,面积只有十五平方公里,人口约四十万的弹丸之地的澳门的浮沉沧桑、社会真相,鲜为人知。这块自古属于炎黄故土的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处于葡萄牙人的占据下已达四个世纪。对这个岛城,贬之者视为罪恶的地狱,羡之者又看作极乐的天堂,实际都是一种偏颇的印象。澳门只是一个复杂的人世间而已。澳门有“东方蒙地卡罗”之称,有名堂繁多的“财门”诱惑,有土洋并举的各式博彩,从斗蟋蟀到拥有多功能电脑设备的赌场,二十四小时不息的当铺营业,有“健身浴室”、“爱侣别墅”等色情场所,标榜着“乐而不淫”的艳舞表演……真是声色犬马、纸醉金迷,无不映射着光怪陆离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色调。澳门人绝大部分是胼手胝足的劳动大众,他们兼职的紧张和辛劳,“一世人打三世工”为生活“搏”到尽的劲头,实非内地吃着“大锅饭”捧着“铁饭碗”者可以体会得到的。各行各业都在无情地竞争,敬业乐事,含辛茹苦。我们亲眼看到《澳门日报》总编辑李先生,在凌晨与前来取报的老报贩们打听哪一天报纸“抢手”?哪一天的版面读者厌烦,喜欢什么样的标题和社会新闻?老报贩说:“报道新郎新娘喝喜酒时,因酒楼失火双双丧生的那一张卖得快,放在头条的社会新闻醒目。太长的政治报告,没空看完,影响销售量。”李总编辑重视信息反馈,注重“新闻包装”,不断更新内容版面,使《澳门日报》成为全澳报业中的佼佼者。我们很少看到人们在上班时间内看报喝茶聊大天的。我们去抓拍工人上班的情景,几位工友跑着步赶到厂门时,铃声刚刚中止,铁门随即关上。否则这几位只差分秒而迟到的工友,就进不了厂而被“炒鱿鱼”了。
在拍片过程中,我感受到澳门确实充满着商品化的味道,优胜劣汰的生存竞争渗透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潜入人的心灵。然而,那里还溢露着人情、人道和人性的温馨,迸发着深沉的爱国之情。为我们开车的周先生,其实是个小老板,开了杂货铺,买下属于自己的楼层,有几部私家车。时间对于他无疑是金钱。然而他宁愿损失收入,宁愿辛苦当我们的“交通部长”。他说:“你们是从北京来的亲人,我们合作一次是‘金不换’!”他开车技术高超,眼明手快,象优秀足球队员一样,哪里有空位,立刻补位停泊,尽量让我们少走路。他还当我们的“导演”,告诉我们怎样抓住最佳时机拍下最佳的材料。这种服务态度比我们内地有的司机还要自觉呢。在拍摄格兰披治大赛车时,我们的背后是海风沁凉,我穿得单薄,寒意逼人。此时,穿着“私家保安公司”警服的岑先生毅然脱下他的毛背心非要我穿上不可。在澳门,我难以忘怀许多热情市民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那是血肉相连的手足之情。我是怀着炽热的爱心、诚心和真心去拍摄《澳门沧桑》的。我认为,不能用“红”或“黑”的色彩来描绘澳门的面貌,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谈澳门印象。我在报道《澳门沧桑》时,力求打破我们对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陋见、成见和偏见。
我终于兴奋地听到了四百年来最响亮的时代钟声,终于看到了拨准历史顺时针的时刻。


查看完整版本: [-- 《澳门沧桑》拍摄拾零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