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河西的做法好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6年10月 -> 河西的做法好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本报评论员 1986-10-31 00:00

河西的做法好

第1版()
专栏:

河西的做法好
本报评论员
祁连山北麓百万亩小麦单产大幅度提高,成本大幅度下降,这是一个惊人且又喜人的突破。惊的是这个河西走廊中小麦生产的“短腿”地区,如此之快地改变了低产状况;喜的是提高粮食单产,实在大有文章可作。
文章如何作?——科学技术。这一点对全国其他地区,都有参考价值。
近几年我国农业形势很好。但从总体上说,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还很低,成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一大障碍。因之,农业发展的下一步应当迈在科学技术的路上。从科技中要粮食,从科技中要效益,从科技中要生产力的新水平。甘肃河西走廊沿祁冷凉灌区的成功,证明这条路走得通。
党中央多年来反复提出,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加快农业发展步伐,这“两条腿”缺一不可。可是,科学技术至今在很多地区仍是研究多,推广少,大量成果留在实验室、试验田里,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为什么?不少同志总是只盯着政策,而对后面这一“靠”不大重视,贯彻不力,是原因之一。政策必须靠,但如果只靠这一条腿,那就仍然走不快。现在有些地区的农业后劲不足,看上去好象潜力已尽,其实是科技这条腿太短。
推动农村科技进步,靠谁?首先靠科技人员。甘肃调动了四百多位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搞出了那么大个成果,假如把全国近三十万科技人员的潜力都这样挖掘出来,该会有多大的成果!可惜这些潜力至今还有不少没有迸发出来。现在看来,过去那种“官办”的农技推广系统缺乏活力,非改不可。它一方面使技术指挥权和资金支配权分家,懂技术的无钱干事,管钱的不懂技术;另一方面,把钱与人头连在一起,而不是把钱与效益连在一起,怎么能不影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科技经费作用的发挥呢?甘肃的“科技承包服务”,试验、示范与推广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规模大,项目全,都是好做法,但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是抓住了技术指挥权与经费使用权相结合这个关键,一举破除旧弊,而使科技人员真正活跃起来,科技经费这才产生出高效益。
当然,光靠科技人员也不行。任何一项技术成果,都须通过广大农民的实践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河西沿祁冷凉灌区的十万农户与四百五十多名科技人员构成的协作网络,威力何等巨大!这是河西给我们的又一启示。


查看完整版本: [-- 河西的做法好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