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未上荧屏的《兰光》节目——匈牙利社情点滴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6年11月 -> 未上荧屏的《兰光》节目——匈牙利社情点滴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余焕春 1986-11-29 00:00

未上荧屏的《兰光》节目——匈牙利社情点滴

第7版()
专栏:

未上荧屏的《兰光》节目
——匈牙利社情点滴
本报记者 余焕春
萨博是匈牙利《人民自由报》国内部主任,怎么又成了匈牙利电视台《兰光》节目主持人了呢?《兰光》又是个什么样的节目呢?
从布达佩斯去盖奇盖梅持访问途中,一路上秋色迷人:森林绰约多姿,色彩斑斓;多瑙河静静流淌,在秋阳下泛着银光;路边盛开的黄、白、紫各色菊花,在微风中摇曳。这一切,都无法把我的思想和注意力从《兰光》上移开。
车在疾驶,萨博转过身来,向我们介绍将要访问的项目。他穿一件紫色夹克衫,外罩一件米色风衣;一头蓬松的栗发,架一付宽边眼镜;言吐、神情、举止,无不显出他的机敏。我急于把话题转到《兰光》上来,便直接了当地问:“听说您是《兰光》节目主持人?”他两手一伸,笑而不答。
我有点失望,但相信萨博不是一个令人失望的人。不一会,他好象是在同身边的司机说:“昨天发生一起抢劫案,两个持枪暴徒袭击一家加油站,警方正在追捕。”话说到这里,他回过头来说:“警车上有一盏兰色晃动的灯,《兰光》由此而来。”果然不出所料,他把我想要知道的关于《兰光》的事,一一作了介绍。
原来《兰光》是萨博的主意,电视台采纳他的建议时,请他当了节目主持人。萨博开玩笑说:“这叫狗逮住了耗子,结果干了二十二年不得脱身。”他接着介绍《兰光》节目的内容。萨博说,一是公布发生的案件,将案犯特征,有时是相片,有时是根据目击者提供的情况,绘成画像公之于众,帮助侦破。另一部分讲破案,请有关人员,其中必定要有案犯本人,向观众谈对案件的认识,使大家受到教育。
“一定是个很受欢迎的节目。”
“是的,收看率很高。不少人要求增加节目次数,我反对。现在每月一次,过目难忘,看过的人事隔一月,还以为是几天前的事,印象太深。再增加次数,人们精神受不了。”
我们的谈话,很自然地转到社会治安上来了。匈牙利的确很美,市场很繁荣,但那里毕竟不是世外桃源,市镇里也免不了警笛阵阵,兰光闪闪。萨博非常坦率地告诉我,匈牙利去年案件有所上升,发生了十六万六千件。1980年以前,每年案件在十二万至十五万件左右。撬门敲锁一类案件上升很快。
这种现象对社会究竟产生怎样的影响?萨博分析说,看社会是否安定,不能看犯罪率,而要看案件内部结构。比如凶杀案,过去二十年一直保持每年二百件左右,其中溺婴约占30%,因感情冲动造成伤亡的约占50%,谋财害命的约占20%。他强调说,奥地利社会相当稳定,首都维也纳一年凶杀案在八百件以上,与之相比,匈牙利社会要稳定安全得多。
萨博接着又分析了抢劫案。他说,1965年二百起,1985年上升为一千六百三十起,大部分是徒手抢劫,四十五起左右使用凶器,持枪的只发生三起。纽约去年持枪抢劫案却发生了十八万起,哪个社会安全?萨博象是在主持《兰光》节目一样,侃侃而谈,尽力用事实和逻辑的力量,说服他的同行。
我一边听,一边想:这个同罪犯打交道的人,人身有安全吗?他同我谈起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联邦德国一家电视台受《兰光》启发,搞了个类似的节目。主持节目的R先生因此成了萨博的朋友。有一天,萨博收到R先生从联邦德国一家医院里发出的信,信上说:“你要提高警惕,当心吃子弹,我已经吃了七颗!”萨博收到过恐吓信,仅此而已。我的忧虑消除了。我想,匈牙利毕竟是匈牙利。尽管那里兰光仍在闪烁,但人民可以说是“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的。


查看完整版本: [-- 未上荧屏的《兰光》节目——匈牙利社情点滴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