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善新码头的变迁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1年09月 -> 善新码头的变迁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海金 冯代松 1951-09-29 00:00

善新码头的变迁

第2版()
专栏:

善新码头的变迁
新华社记者 刘海金 冯代松
善新码头是长沙市十六个水陆码头中依傍湘江的一个码头。静静的湘江和她的许多支流,把长沙市和广大农村联系起来。近年来,湖南农产丰收,物资畅流,长沙市一天比一天繁荣。善新码头的热闹,正是城乡经济繁荣的一面镜子。这里,从早到晚,集散着大量的物资,人们在劳动的歌声中涌来涌去;数不清的船只,一字儿排到江边。码头上,棉花、砖瓦、粮食、洋纱、土纸、蛋品,堆积得像起伏的小山一样。
解放前,农村破产,城乡阻塞,美货倾销,长沙市上只有几家供国民党官僚挥霍的筵席馆、化妆品商号和赌场最热闹,其余行业都岌岌垂危。善新码头当时是个冷落、贫穷、肮脏、吵架和被封建行会所把持的地方。河里的船一日半天才来一只。春天一到,码头两旁都长起了野草。码头工人周斌祥感叹地说:“那时,我们怎能不穷啊?!好容易拉到一笔生意,还要受封建把头剥削,伪钞票又不值钱,谁都顾不上嘴巴。”
解放后,人民政府领导人民创造了新的生活。善新码头从去年四、五月起,就开始变样了。去年下半年,湖南农民获得了十多年来所未有的丰收。一船船的粮食,从农村的小河小港,四面八方涌向长沙,一来就是两三万石。城市工商业起货、卸货量逐渐加多。码头工人们忙开了。如今,不是有人没货运,而是货物运不完。工人刘回耕说,“这么多的货,都是两年来人民政府领导我们大家发展生产的结果。”
的确,两年来湖南城乡经济已经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全省工、农、林、手工各业生产量,比解放前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五。由于城乡交流畅通,全省总值一百一十八亿斤稻谷的土产,百分之九十有了销路。著名产米区洞庭湖湖滨平原的人们说:“这两年,牛脚迹里都长谷。”善新码头对河的裕湘纱厂,今年需要比前年多一倍以上的搬运工人,才能运完每天的产品。全市工商业户数刚解放时只有五千七百多户,现在已经增加到一万五千多户。今年上半年,光是私商向外埠采购的物资数量,就比去年下半年增加了百分之二百七十三点六,街上熙熙攘攘,尽是买货卖货的人群。码头上的工人们也随着忙碌起来了。长沙市十三个水码头进出口的货物,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八点九。工人汤仁朵说:“我们十几年从没看到来过这么多的货,现在光是搬运粮食都觉得费力。”
货物一多,收入的力资也多,再加上今年上半年把封建把头反掉了,工人生活已开始上升。工人周斌祥在解放前的十七、八个冬天中,晚上盖的是麻袋,白天穿的是单衣。今年他一个人就新置了棉被、毯子和棉衣、棉袍、单衣、夹衣各一套。老周工作的那个搬运中队的一百个工友,今年全都添了新衣。谈到吃食时,他们说:“过去是有早无晚,一天两顿都吃不饱,如今早上一碗豆浆两个蛋,一日三餐二机米,有鱼又有肉。”
工人们深深地懂得,这样幸福的日子是毛主席领导的新中国带来的。为了保卫祖国,他们现在每个月都捐献一天工资买飞机大炮。为了使祖国城乡交流更加畅旺,他们尽量做到了不积压太多的物资;对于搬运的物资也非常爱护,轻起轻放,生怕沾上水或弄坏了一点。他们满怀信心地说:再过几年,城里乡里生产更加发展了,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强大,我们的工作也会更多,生活也会更好。


查看完整版本: [-- 善新码头的变迁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