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拜年”前夕话庙会——北京地坛文化庙会一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7年01月 -> “拜年”前夕话庙会——北京地坛文化庙会一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原 1987-01-28 00:00

“拜年”前夕话庙会——北京地坛文化庙会一瞥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采风录

“拜年”前夕话庙会
——北京地坛文化庙会一瞥
陈原
听老辈人讲,这逛庙会可是个最快活不过的事儿,可惜我只在电影、电视里瞧见过。打头几年开始,北京地坛公园又兴起了庙会。今年,正碰上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彭冲邀请外国使馆的官员去尝尝庙会的滋味儿,作为记者,我随同前往采访,倒也了却了多年的心愿。
中国的小吃不赖,这在世界上是出了名儿的。要不然,那么多的外国朋友怎么进门儿没多久,就先奔着小吃去了呢。庙会里的小吃合起来估摸有一百来种。光北京的小吃就有栗子面小窝头、艾窝窝、豌豆黄、焦圈儿、面茶、灌肠……在案几上一摆设,让人看了直滴口水。好些位外国夫人边嚼边点头,咂嘴。站在一边儿正做活儿的师傅们高兴得直乐。
老舍先生的《茶馆》,我不知看了多少遍,但真正的旧北京的茶馆是个啥样儿,我可没见过,更没进去过。不想,这次在庙会上碰到了一个。腿还没进门儿,先有一位伙计迎了过来。这“小二”透着那么灵,他身穿长衫,头戴瓜皮帽,肩膀上搭条手巾,嘴里一个劲儿地念叨着:“里边儿请。”等我走进去刚捡了一个干净的座位坐下,一位老板娘就乐呵呵地跑上前问:“您来点儿什么?”我要了一碟儿什锦,里头有冬瓜条、山楂糖、瓜子儿、芝麻糖……品种真不老少。
在公园的东边儿的一圈布围子旁,我忽听里面有“verygood!”也有“好活儿!”的叫好声。进去一瞧,只见大伙儿正围着几位艺人,看他们练“天桥武活儿”。老话说: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其实未必。早些年,天桥一带有不少老艺人,手里的玩艺儿都是响当当的硬工夫。就拿我们在电视剧《甄三》里看到的“中幡”来说吧,在当时就很有名儿。巧极了,我刚好赶上场内正表演玩中幡。大冷的天儿,一位老师傅光着膀子,带着几个徒弟,把活儿玩得真绝。风虽然大点儿,可中幡耍得稳稳当当的。中幡玩完后,是艺名“小骆驼”的韩金铎的弹弓上场,这也是一绝,弹丸出手,百发百中。别瞧韩老先生已届七十七岁高龄,身子板儿还是那么硬硬朗朗。他手里握的那张弓足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他的师傅传给他的。
庙会里的小摊儿也特热闹,货也挺齐全,最叫外宾喜欢的是风车和泥人儿。有位巴西客人一气买下四个风车,一边舞动一边笑,乐得嘴都合不上了。泥人儿是旧北京城里的老家当,传了不少代。我在一个小摊儿上看见有刀马人物,这正是泥人中的一种。据说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蒙族镶白旗人传下的,过去在北京城里的厂甸、东安市场、隆福寺、什刹海等地常常可以见到。在“北京鬃人”的货摊旁,“鬃人王”白大成举着个铜盘儿,上面立着几个小人儿,他用个小棒一敲打盘子,小人儿们就会来回蹦达起来。原来小人儿是用绢和猪鬃制的,猪鬃主要放在底部。因为鬃有弹性,所以下边儿一震,人就会跳动。
我们在庙会上一直转悠到快晌午,腰酸腿痛,以为差不多快完了。谁知一问向导,敢情闹了半天,我们只看到了庙会的一小块儿。什么“魔术中心”、“兵马俑展销”、“森林探宝”、“邮票拍卖市场”等等,压根儿连瞧都没瞧见呢。庙会里的东西真是丰盛!
另外,虽说这是北京城的庙会,可里头也有不老少外地的东西。比如说小吃有:海兰江的果子羹、温州的鱼圆汤、广州的炒粉、闽南的肉粽子、兰州的拉面,这兴许也可以说是北京城庙会的一个特点,因为是首都呗!


查看完整版本: [-- “拜年”前夕话庙会——北京地坛文化庙会一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