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有感于翻译设奖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7年02月 -> 有感于翻译设奖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韦轩 1987-02-28 00:00

有感于翻译设奖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谈片

  有感于翻译设奖
  韦轩
最近花城出版社设立了“花城译文奖”。奖品是一座小铜塑像,一个希腊女神背张双翼,胸前抱着一本书,长裙曳地,神情肃穆。铜像设计者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梁明诚。
近年来,随着文艺事业的繁荣,各种文艺奖可谓多矣。然而,翻译奖却难得一见,翻译家戈宝权、王佐良、冯亦代几位已在为它呼吁,终于在广州,首次出现了这个小小的“花城译文奖”。
我国近代知名作家中有不少是兼翻译家的,如鲁迅、郭沫若、巴金。他们都重视翻译工作。翻译家是文学大军中的“特种部队”,不仅要懂得使用本国语言的“武器”,还要能够使用外国语言(甚至不止一种)的“武器”。反观我们这支“部队”的情况,却未可乐观,老一辈的傅雷、梁宗岱、朱光潜都已故去,戈宝权、曹靖华、冯至、巴金……垂垂老矣。中青年的专家(特别是文学翻译专业)寥寥可数,有的身兼教学或研究重任,有的在外事部门任职……在数以千计的作家队伍之前,翻译家的队伍难以相比。
此外,文学翻译不同于科技翻译,要讲究作品风格、韵味、语言特色。傅雷说过:
“即使是最优美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可见文学翻译比科技翻译更难。又何况,我国的翻译家的生活条件和翻译条件也不如外国翻译家(如电脑资料、电脑打字机、资料室、助手等),因此对翻译家的辛勤劳动更应嘉许,并为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即使如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学翻译界仍出现喜人的景象,翻译的刊物增多了,翻译的图书出版增加了,翻译协会成立了,翻译队伍也比以前有了扩大。近年来,好些外国作家来北京、上海、广州,也能介绍好些该国作品的中译本给他们,特别是英美和苏联的译作。有的翻译家还得到外国颁发的奖誉。相形之下,外国翻译中国作家和作品太少了,他们的汉学家寥寥可数。我们应把作品翻译成外文介绍出去。日本是汉学家较多的,但最近水上勉等访华,对中国新时期的文学作品不能更多地介绍到日本去感到遗憾。日本作家说,彼此没有看过对方的作品,文学交流简直是一句空话。没有翻译作品可看,文化交流也是一句空话。我国文学要面向世界,也需要大量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


查看完整版本: [-- 有感于翻译设奖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