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创作情思从生活中萌发——第五届音乐作品评奖述评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7年03月 -> 创作情思从生活中萌发——第五届音乐作品评奖述评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震亚 1987-03-31 00:00

创作情思从生活中萌发——第五届音乐作品评奖述评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创作情思从生活中萌发
——第五届音乐作品评奖述评
王震亚
合唱是一种既有广泛群众性又可达到高度水平的音乐艺术形式。《黄河大合唱》可以说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它曾鼓舞千百万人奋起抗日,流传极广,其艺术水平也达到了那个时期音乐创作的峰巅。现在,我们的时代仍然非常需要这样的艺术。遗憾的是,在很长的时间里,合唱声音几乎陷于沉寂,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的忧虑。去年,为提倡合唱作品的创作,推动合唱艺术的发展,我国举办了全国第五届音乐作品评奖活动,专门评选合唱作品。全国各地选送了170余部近年来创作的作品参加评比,其中有24部分别获一、二、三等奖。从这次全国性的评奖中我们可以看出,合唱艺术的创作正在复苏,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其中存在的不少问题。
我们注意到,这些合唱作品所表现的题材范围已大大扩展了。天上的晴空、明月、彗星、艳阳、彩虹、朝霞、白雪、细雨,地上的湖海江河、山林花草、岛屿宫阙、风物人情等,都写入了歌曲。其中既有深沉强劲、悲壮激昂的以战争为题材的合唱组曲《南方有这样一片森林》,又有以朴实的情调向听众细细诉说作者心底真实感受的六乐章合唱《森林日记》。另外,古老的《诗经》、屈原的《九歌》、唐宋的诗词、元人的杂剧等传世之作中表现的古人生活,也引起了作曲家的兴致。在作品里,有对祖国、家乡、人民的歌颂,有对生活场景的描绘,有对人的气质、意念的抽象表述,或写情、写景、咏物、抒怀;或铺排情节,刻画人物,不拘一格,多种多样。正由于作品题材的丰富多彩,才使近几年的合唱艺术的表现力显得十分活跃,也使听众在欣赏中有了更宽的选择面,而且大大扩展了他们的视野,受到听众的欢迎。
在获奖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的一点是作者对题材的感受更加深刻了。譬如荣获一等奖的大型合唱组曲《云南风情》,其中的《洱海渔女》、《赶摆路上》、《摩梭葬礼》、《舂米谣》、《火把节之夜》等乐章,用清新的歌词、明澈的音乐,组成了云南白族、景颇族、彝族、傣族、纳西族人民的多姿画面。一听到音乐,便会使人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发出如此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表现对象的深厚的实际体验。作者田丰曾多次深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作了独到入微的体察,并准确地掌握了各有关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因而从中孕育出自己所未曾表现的、别人也未能发现的意境。而且他在作品中还刻意求新,力避俗套,又不失诡谲艰涩,于平易简洁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以独特的音乐语汇,塑造了风格清新的音乐形象,达到了技巧上的高度成熟。
尽管合唱艺术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其不足之处也是相当明显的。与《云南风情》等优秀作品相比,有一些作品却显得无真情实感,只是泛泛而吟,面目苍白贫弱。许多作品用的是已唱了数十年的老调子,创作力仍停滞在过去的水平上。一些铺叙情节的合唱曲,主要依赖文字的作用,情节虽已在文字中发生了急剧变化,但音乐却依然故我,起伏不大,听起来便觉乏味。另一些合唱曲或许是很好的电影、电视音乐,可一离开画面,就略嫌单薄。还有不少歌曲,流畅通顺,不乏激情,一切也都安排得合理妥贴,却缺少一种动人的生机。这好似挂在树枝上的早已熟过头的果子,样子不错,入口品尝却感觉不出香甜了。此外,尝试用现代技法写的合唱曲,虽然力求不同凡响,而且伴奏部分也时有新意,但声乐部分板滞艰涩。还有用“流行音乐”的技法风格写作的合唱曲,貌似生动鲜明,实际却深度不足,苍白肤浅,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呢?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
音乐作品来自于作曲家对生活的体验,然而长期以来这种体验往往流于浮泛。就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而论,一些人以为只要吸收地方色彩浓郁的曲调,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就可以创作民族音乐,表现民族情绪了。他们没有深入地体察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更不去感受其特定的文化氛围,也未把广泛的素材升华为自己准确的艺术感觉,并渗入到创作当中去。因此作品只给人一种泛泛的民族色调,而没有将民族意识强烈地表达出来。有的不是有感而发地去创作,而是为了创作才临时调动情感,结果是有歌无情。更多的是把创新看作是技巧上的突破,一味在技巧的变换上下功夫,忽视了作品的内涵。另有些人的创作思维方式过于陈旧,但又偏偏没有意识到这种状态,虽然费力许多,但写来写去总也跳不出旧框框。当然,也有些问题是由于其它因素造成的。例如,有些合唱曲,某个合唱队唱起来就风格鲜明,但当换成另一个合唱队演唱时,便相对逊色。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曲子要求有特定的演唱风格来演唱。所以说,在我国这样一个有众多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风格又有较大差异的国度里,必须发展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性质、不同等级的合唱组织,否则很难促进合唱艺术的繁荣。
此次评奖,虽然对合唱艺术的复苏起了不小的作用,但要想达到更高的水平,还是困难重重。作曲家不能满足于已有的进步,应该更多地去深刻体验人生,体验其痛苦,体验其欢乐;使之得到高度概括、凝练,形成一种丰富、独特的艺术感受;并运用一切优秀的表现技巧,以新的创作思维方式,完美地表现在作品之中。这样才能创造出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有力的合唱艺术。


查看完整版本: [-- 创作情思从生活中萌发——第五届音乐作品评奖述评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