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建座市场不亚于建座工厂——义乌小商品市场纪事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7年04月 -> 建座市场不亚于建座工厂——义乌小商品市场纪事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何加正 1987-04-29 23:00

建座市场不亚于建座工厂——义乌小商品市场纪事

第2版(经济)
专栏:

建座市场不亚于建座工厂
——义乌小商品市场纪事
本报记者 何加正
义乌坐落在杭州与金华之间,县城不大。来这里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人多。白天汽车进城,只能一路按着喇叭缓行。据说,这里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是一比一。为了解决外来人的吃住,这个只有三四万人口的小县城,有旅馆100多家,床位4000多张,饮食摊店400多家。
县城城中路东南有座名闻遐迩的小商品市场,流动人口就是冲这个市场来的。
义乌的骄傲
一个细雨霏霏的下午,我随管理委员会的老虞来市场参观。市场占地44000平方米。走进大门,只见由钢筋混凝土构架、玻璃钢瓦盖顶的月台型绿色摊棚排排摆开。摊棚之下,经营者摆出的各类小商品五彩缤纷;摊棚之间,人头攒动,购买者背着大包小包穿行其间。在这里,仿佛置身于某一大城市的大商场之中。
全市场有5000多个摊位,如果顺着这一排排摊位走过去,观赏各种不同的商品,恐怕半天时间也走不完。市场经营的商品有3000多种,至于花色,管理人员说:没法统计。反正属小商品范围之内的,可以说应有尽有。商品的40%来自周围农村,其余部分则是经营者们凭借市场的敏感,从上海、温州、广州等地采购来的,再通过这个市场销出去。挂牌营业的主要是本县农民(也有少量邻县的)。至于采购者,那就全国各地都有了。有华北几省的,有云贵高原的,有东北的,有新疆的。一座小小的小商品市场,把义乌和全国各地广泛而又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就这个小商品市场,每日成交额达40多万元,最多的达100多万元。去年成交额达到1亿多万元。这难道不可和大城市的大商场比美!我来这里,还未到市场的旺季。据说旺季的景象,那更令人赞叹不已!
义乌的拳头
浙江省一位负责同志曾说过:建座市场在经济上不亚于建座工厂。其实,象义乌这样的小商品市场,效益完全超过了一座工厂。不信我们来听听县政府同志报的一串数字:
1986年,这个市场为国家提供税收300多万元。现在,平均月征税30万元左右。
1986年,市场管理部门收取管理费、摊位费近100万元,这项收入主要用于市场建设,这是工厂无法相比的。
金融上,从资金投放县变成了资金回笼县,1986年回笼货币1.3亿元,因为外地人纷纷带款前来采购。
农行在市场设有分理处,每天现金收付80多万元,多的100多万元。工商行见有利可图,如今也租了一间门面,在这里开张营业。
至于经营者个人的收入,则难以统计。据抽样调查,一个摊位年纯收入在1500元左右,多的数万元,当然也有亏本的。共有5000多摊位,总数可想而知。
如果我们把目光从市场里面移到外面、移到全县,就有更多的数字令人惊叹了!举其要者说吧,就在这个市场门前的广场上,就停有成百辆的三轮小卡车,是专门为市场服务的。据说,全县这种车已有1000多辆。此外,还有个体汽车160多辆,中型拖拉机190多辆,手扶拖拉机3000多辆。这支和市场相关的庞大的运输队伍,年收入是多少?尤其是这么多的就业机会,有什么样的农村工厂可以做到?
市场作为“龙头”,带动家庭工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更难估量。农民把市场作为窗口,同时也把市场作为眼睛。市场上的畅销品很快就成了家庭工业的生产项目。现在,全县家庭工厂一年比一年发展快,去年已达19000多家,比1985年增长了31.7%;产值达1.46亿元,比1985年增长60.44%。据县里的同志估计,今后家庭工业发展的势头还会进一步高涨,因为市场上仅有40%的产品是本县生产的,农民将从市场得到更多的启示。
更深远的意义
在谈到看得见的好处以后,我们应该想想,又有多少看不见的东西值得人们深思呢?站在这些没有完全脱离农民气质的经营者面前,我敢说,市场造就了一批新型的社会角色。
30来岁的刘根才就是其中之一。“家里有地吗?”“有地,不多。”“谁给你种?”“自己有空种种,忙时也雇点人。”“你的尼龙袜多少钱一双?”“一元。”“进货多少钱?”“一元。”“那不亏本了吗?”“冬天过去了,不赶紧卖掉资金就无法周转。”他说,有时亏本生意也要做,因为你货放那里更亏本。显然,面对商品经济大海,他已初步掌握了一点游泳的本领。我向一位中年妇女走去,她立即站起来指着儿童围兜说:“五角一件,要吗?”我说:“这些都是你家生产的吗?”“是的。”“你家有多少人能加工这么多?”原来,她们买回布料,然后分给左邻右舍。她指着围兜上的一朵花说:“绣一朵五分钱,缝一件也是五分。”然后由她家收起来,拿到这里来卖。她家离这里40里地,早上跟公共汽车进城,下午四时收摊回家。“原料从哪里采购的?”这时,她大概认为时机已到,赶紧发问:“你要原料吗?”我没有直接回答。一旁的一位年轻女摊主终于猜准了我的身份:“你是记者。”这位中年妇女闹了一个大红脸。商品生产把这位农村妇女推到了现在这个位置,她虽然还不能准确地判定人的身份,但她已经懂得力求研究客商的意图了。市场管理人员说,这里的经营者现在越来越精明,他们有人分散在全国各地,什么地方需要何种商品,一夜之间就能知道,然后,迅速组织加工,发运出去,他们资金周转比国营、集体商业快得多。走进市场邮电所,人们正在邮寄大包小包。指着一只寄往贵州毕节的邮包,我问邮寄人(一位年轻的女子):“寄给谁?”“表哥。”“你怎么知道他要这种商品?”“他来电报要的。”据说,现在电报也开始用暗码了,什么几号商品需要多少之类,外来人很难看懂。显然,市场在这些农民身上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难用数字表示的。
其实,岂止影响着农民?记者随便走进一家门前挂着托运站牌子的房间。一问,是金华火车站和国营义乌汽车公司联办的。谈话非常简单。他们在这里承接快件托运,货收齐了,马上运往金华火车站,再运往全国各地。“一般几天运走?”回答:“最迟不能过两天,因为我们运不出去,人家就不找我们运了。”原来,这里国营、集体、个人托运站有五六家,相互之间完全凭服务质量竞争。国营、集体部门也在这个游泳练习场学习游泳了,从这里,我们难道看不到市场对经济角角落落的影响?
小商品市场作用是明显的。
义乌的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已领教了市场在今天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在谈到今后打算时,义乌的同志说,光有单个的市场还不行,必须逐步完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市场体系。县里打算进一步建立金融市场,农副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使它们之间互相配套,互相作用。


查看完整版本: [-- 建座市场不亚于建座工厂——义乌小商品市场纪事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