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浑然的风俗画——长篇小说《康熙皇帝》笔法赏析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7年05月 -> 浑然的风俗画——长篇小说《康熙皇帝》笔法赏析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晓明 1987-05-29 23:00

浑然的风俗画——长篇小说《康熙皇帝》笔法赏析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浑然的风俗画
——长篇小说《康熙皇帝》笔法赏析
晓明
郭秋良的《康熙皇帝》,是一部有特色的长篇小说。清隽的艺术风格,优美的散文笔法,特别是它的风俗画般的描绘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康熙皇帝》一书中呈现出一帧帧令人感同身受的历史风俗画:灯市口上瑰丽多彩的元宵盛会,灵佑宫前万头攒动的庙会、紫禁城内隆重铺张的婚礼及京师古朴的民俗风情。作品把凝重的社会生活同醇厚的风俗描写交织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具有民族特色的清初历史的画面。
和某些历史小说的风俗描写不同,《康熙皇帝》并不是单纯地追求再现历史风俗画,也不是把绮丽多姿的风俗画生硬地嵌进作品,或作为渲染生活气息的一种浮光掠影式的点缀,而是把它溶入作品的总体构思之中。作品开篇就笔墨酣畅地涂染了“灯市口元宵灯会”这幅气韵生动的图画,其间既有纤细清丽的描摹穷尽情态,又有雄浑豪放的笔触勾以浓墨重彩。作者选择这一带有浓郁的民族风味的情节作为开场戏,使作品一开始就置于京师风俗画的艺术氛围之中,将清初动荡不安的社会状况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作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康熙皇帝》中的风俗画特色,还在于注意开掘风俗画的社会生活内涵。风情民俗,作为历史积淀的产物,和民族生活的显著特征,不仅能从特定的角度,折射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而且能间接地反映一个民族共通的心理素质。因此,风俗美不应是泛泛的民族习性色块的堆积,而应画出民族的气质和精神。小说多次描写宫中贞容苏麻喇姑呈献给康熙的“五色土社稷坛”,这个带有强烈民族意识的象征物,有着丰富的内涵。作者抓住了这一点,反复渲染,并把它作为揭示康熙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媒介,揭示康熙为励精图治而亲政的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清初社会人心思治的历史潮流。从而巧妙地将风俗描写与人物性格、典型环境塑造融为一体浑然托出。
尽管《康熙皇帝》中风俗描写所观照的对象是相当广泛的:乡土文物、市廛建筑、婚丧礼仪、居所陈设、酒食服饰、节日礼俗,以及上至宫中皇帝、下至市井细民的习尚情趣。但作者并没有停滞在静态的描绘风俗的画面上。他笔下的风俗描写,同他整个小说平实的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典型环境描写相一致。在作品的主旋律下,跳动着鲜活的风俗画的音符。作品中关于皇帝大婚的风俗场面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种风俗画的自觉渗透,确定了这部作品的民族性的蕴含,既给人一种古朴的吸引力,又给人一种亲切的历史感。


查看完整版本: [-- 浑然的风俗画——长篇小说《康熙皇帝》笔法赏析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