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三明之“明”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7年05月 -> 三明之“明”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吴昊 1987-05-30 23:00

三明之“明”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三明之“明”
本报记者 吴昊
如果说三明一尘不染,那是言过其实了。但三明确实是个清洁的城市。这里的街道早晚一个样,总象是刚刚扫过的,行人也好象是刚刚梳洗过,林木、花坛、草坪则总是流溢出雨后的清新。三明,确是一颗镶嵌在祖国闽西北万山丛中璀璨的明珠。

如果只说三明是一个清洁的城市,那也是很不够的。三明之美,美在人的心里。
就在记者来这里采访的几天前,一个来自四川万县的临时工叫李文国,被严重烧伤。在抢救过程中,从死神那里把李文国拉回来已花去了2.5万多元,这对于举目无亲、身陷绝境的李文国来说象是个“天文数字”,今后怎样治疗、怎样生活,更使他茫然。就在这时,三明的群众向他伸出了温暖的手,“让李文国活下去”的募捐活动在全市展开。
说来也巧,几乎是在两年前的同样时间,明溪县化桥乡一位老农民在煮制猪饲料时,放在锅台上的3岁小孙子爬到沸腾的锅里,烫伤面积达2/3,四处求医,花了2000余元,仍不见效。当这位老农民来到三明医院求医时,已钱袋告罄,就在一家人绝望之际,三明市化工机械厂的女工吴明珠把他领到自己家里住下,并代请有治疗烧伤经验的退休老中医张金莺为其免费治疗,抢救了孩子的性命,温暖了异乡人的心!
如果说,两年前吴明珠、张金莺的高尚品德还带个别性质,那么两年后的今天,则有一批人参加到她们的行列中来,这种由个人到群体的变化,正是三明市精神文明向纵深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今年3月起,三明市开展了“满意在三明”的广泛活动,让谁“满意”呢?让住在三明的人满意,让从四面八方来三明的人满意,让服务于三明的方方面面满意,也让被三明服务的面面方方满意。让人思想上满意,这里正气占上风,让人生活上满意,这里公道正派,让人感情上满意,这里的笑脸真多!据说三明人已尝到了“满意”的甜头,在外地召开的经济洽谈会、恳谈会、协作会、交易会上,不少人对他们说:“我们愿意和你们三明人打交道,信得过你们。”这也许是“满意”二字带来的“实惠”吧,其实还有更实惠的,三明离大城市远、离沿海也远,然而小商品市场、农贸市场非常发达,做生意的90%是外省市人,这些外地人在三明,学三明的规矩,亮照营业、挂牌服务,明码标价,讲求卫生,不负三明人,“逢商必奸”的旧习,在精神文明正气歌的感染下,已有所改变;市场被人称为精神文明的“窗口”,“窗口”的文明,不是更能说明问题吗!
三明之明,明自己,也明别人,明精神,也明物质。

过去曾有人说,三明就是大街扫得净,花草种得多,出过那么几件好人好事!还有人说,三明搞的表面红火,解决不了啥问题。其实,说这种话的人,就象黑夜乘火车路过这里,只见山城万家灯火,并不了解人家到底在干什么,在追求什么!
三明是一座学习的城,全市万人中有在校小学生1437人,在校中学生539人,万人中大专文化水平的占209个,这些数字敢和国内任何一个文化发达的城市比,如今参加业余学习的全市有4.5万人,占总人口的1/5,全市有100多个学会、协会、研究会、联谊会。三明市有个群众自发组织的读书协会,开始由5人发起,现在已有会员3300多人,下设十几个学会,参加活动的已达7万余人次。要知道,这个大规模的群众组织而今还是个一无资金、二无办公地点的“夹包”协会。就要举行的、全国总工会等单位举办的“职工法律知识竞赛”,全国有30个代表队参赛,代表福建参赛的正是三明;三明参加这场比赛的将有3.9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1/3,没有强大的实力和雄厚的基础,能有这么多人敢登这个“擂台”吗!
三明又是一座艺术的城,文化的城。去年搞的全市杜鹃杯大型文体综合赛,全市有3万多人参加,持续了5个多月。至于按节令举办的元宵灯会、中秋笔会、端午龙舟更是拍拍相扣,美不胜收,全市有36支业余演出队,经常为群众演出。各区举办的书法展、美术展、花卉展,各街道举行的“美在楼院”、
“美在家庭”、“家家乐歌咏赛”等活动,更使人感到充实、自豪。
台上轻歌曼舞,华灯闪耀,人们为演员鼓掌,也常常为那位敲爵士鼓的小青年喝彩,他叫罗辉明,是三明钢铁厂的职工,他的视力很差,戴着眼镜也分不清甲乙丙丁,他敲鼓全凭听旋律,背乐谱,他敲的鼓是自己掏了1000余元买来的,他头一次学敲鼓,是一个外地演出团来三明演出,他买了几盒好烟,跑到后台,对鼓手说:“朋友,教教我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来好几个乐团的鼓手成了小罗的师友。三明市有个英语角,每天都有大批英语爱好者来这里对话,去年该书协会从香港请来了一位教授,和英语爱好者对话,每周交费40元,报名的人十分踊跃。
听三明人讲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轶闻趣事,“成筐成箩”,这不正是显示了三明人对知识和艺术的执著追求,显出了一代新人的素质在提高吗!

三明之明,明在市委领导班子心明眼亮,各级干部都有一股子务实精神。
三明是著名的文明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曾在这里召开,三明市得到过不少奖旗奖状,得到过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然而去年底全市的文明单位只有405个,占55.8%,文明楼院只有1094栋,占55.2%,五好家庭只有29375户,占62.1%,这与某些城市文明建设不怎么样,而“文明单位”,“五好家庭”的桂冠满天飞是不同的。他们搞文明建设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每个文明单位都是经过严格审查和评比产生的。三明市轧钢厂是个300多人的小厂,文明建设一直走在前面,李先念主席、赵紫阳总理前来视察时,都曾给以肯定,然而去年这个厂计划生育超过一个指标,文明单位的牌子即被摘掉。三明市自来水公司是个“三连冠”的老资格文明单位,1985年有的职工以水称霸、以水谋私,也被摘掉了文明单位的牌子,这个公司的党委副书记黄海文说:“去年狠抓了一年,才把文明单位的牌子重新得回来。”
建设精神文明必然要与各种不文明的现象和行为进行斗争。今年3月,三明市委请三明日报的二十几名编辑记者到全市各部门各行业和各方面进行“微服采访”,专门挑毛病,两天以后举行座谈,4月5日,报纸发表了“当你走进市场”一组报道,对市场交易中的缺斤短两、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等不文明行为进行揭露。
人们还记得,早在1985年10月,三明日报记者组织了“市区乘车半日行”大型采访,记者们以普通乘客的身份去体会乘车者的苦辣酸甜。11月,该报又组织了“一条大街上的两种面孔”的采访,表扬了先进,鞭笞了落后,到了12月初,记者又深入到市区以及各县的12家百货商场鞋帽柜台,规定每人买鞋时和营业员的对话范围,更换次数,回来后写了“记者买鞋记”,综合地反映商业部门的文明建设情况。这些采访活动,都得到了市委领导的支持,到了12月中旬,市委书记老李和记者们一起去“微服”采访。1986年1月,三明日报报道了“民主秤(公平秤)前的形形色色”,批评了个体户,也批评了市场管理人员,引起了强烈的反应,有些人对报纸不以为然,认为报纸专门唱反调,在这种情况下,市委出面为报纸撑腰,为搞批评报道的人做主,三明日报副总编辑郭永椁说:“常说报纸搞批评报道难,依我看,不只是难在报纸本身,主要是难在各级领导,我们三明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
求实精神是三明之明的灵魂。是的,不敢面对现实的人,怎么能建设精神文明呢!

三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对现实生活已经产生积极影响。三明市的社会治安在福建省来说是最好的,刑事发案率逐年下降,1985年达到建市以来最低水平,1986年又下降了17.7%。全市有207个单位实现了“三无”(无刑事案件、无犯罪人员、无灾害事故),占内保单位总数的90%。
三明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钢铁、化工、重型机械、纺织、印染等厂都居福建省之首。据国家统计局去年公布的材料,三明是我国10个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的城市之一。
三明有精神的美,也有物质的美。难怪三明人谈起自己的山城时,是那样自豪!


查看完整版本: [-- 三明之“明”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