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靳家堡党总支——两个文明建设的坚强堡垒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7年06月 -> 靳家堡党总支——两个文明建设的坚强堡垒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锡杰 尹品端 吴昊 1987-06-29 23:00

靳家堡党总支——两个文明建设的坚强堡垒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靳家堡党总支
——两个文明建设的坚强堡垒
《河北日报》记者 张锡杰 本报记者 尹品端 吴昊
在靳家堡采访,大开眼界,大开心窍。
大开眼界,是说这里的变化真大呀!原来不过是白洋淀上的一个出了名的穷村子,几年不见竟成了霸县的首富之乡,听说在河北省也挂了号。新修的路,新盖的房,姑娘们穿着新衣裳:几分香气、几分文气、几分芳香……分明是农村,却有浓郁的城市味儿。
大开心窍,是说通过采访使我们认识到党在农村领导农民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现实的。有了靳家堡党总支这样的坚强堡垒,建设两个文明,就有了希望、有了保证。
让我们还是从几年前的一场争论写起吧。
不要玷污了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1982年夏天,在靳家堡党内开展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当时,一些人被邻村近县分了集体工副业的厂房、机器,个人发了大财的“最新消息”震得眼花缭乱,也跃跃欲试,想趁机把村办企业中赚钱的、有利可图的抓到自己手里,说什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个人顾个人,谁也别管谁”、“能赚钱的是英雄,赚不来钱的是狗熊”!
党总支召集全体党员学习中央有关文件和党章、党纲,讲共产主义理想,讲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分析、研究靳家堡的致富之路。
会上,党总支书记孔繁喜说,靳家堡历史上是个水乡,根治海河以后,水乡变旱地,要说捕鱼捞虾,全村人都是内行,种地可不是专家,对于发展工副业,多数人更是一窍不通。如果把集体工副业分了,只有少数人致富有门路,可以成为万元户。可是,如果共产党员只顾个人致富,扔下群众不管,那不玷污了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吗?只要在带领群众致富的道路上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靳家堡就不是出几个万元户,而是要出很多个万元户!全村人都要成万元户。
孔繁喜的话句句在理,经过讨论,党员们认识到集体工副业是乡亲们多年积攒的血汗,是共同致富的本钱,不但不能分,今后还要大发展!
最后党总支向群众提出了“两条腿”致富的方针:有致富本领的可以个人去发展,集体给予扶持;没有致富门路的由党总支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三天的讨论,就象是一次战前动员,靳家堡村的共产党员的心溶在一起了。
共产党员要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共产党员带领群众致富,要具备哪些品质、作出哪些牺牲?”
孔繁喜不假思索地一口气说了好几条:要不惜牺牲自己的金钱,要廉洁奉公,要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要艰苦奋斗……孔繁喜自己正是这样做的,他今年42岁,是全村6000多口人的“主心骨”,早在1959年上中专时,为了改变家乡面貌,他就欣然同意村党支部的要求,辍学回村当会计。可是,年复一年,他和乡亲们汗没少流,力没少出,就是富不起来。面对破旧的村庄、贫困的乡亲,孔繁喜就象铁人王进喜60年代初看到北京的公共汽车上背着煤气包一样难受。他的那颗立志改变家乡面貌的希望种子,时时盼着萌生的机会和条件。
要说个人致富,孔繁喜在靳家堡最有条件。他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都有熟人,有些项目、有些买卖,对方提出不用他出钱、出力,只需他“点一点头”便可坐视而成几十万元的富翁。这些,没有打动这位共产党员的心,他坚持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和孔繁喜一样,这里的11名总支委员,多是懂技术、善经营的“能人”,可他们谁也没有想个人的发财致富,他们每人兼任一个村办工厂的厂长和经理,整天为集体操劳,为群众造福。
为了带领大家致富,40出头的孔繁喜,带头报名上了河北刊授大学。他还从天津等地请来教授、讲师,办起了干部培训班。《政治经济学》、《市场学》、《厂长遍览》、《乡镇企业基础管理知识手册》,全村72名工厂科长以上干部,过去多是面朝土、背朝天的庄稼人,现在已全部轮训了一遍。通过学习、培训,都成了懂技术、善经营的村办企业的能人。
在党总支的带领下,靳家堡翻着筋斗富起来了。如今全村已拥有16摊工副企业,去年纯利润达到532万元。靳家堡生产的170多种产品,销往全国,有42种产品飘洋过海,有六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曾来这里参观和洽谈业务。去年,全村总产值2200万元,人均收入1196元。
每为群众办成一件好事即减轻一分压力
孔繁喜和党总支一班人,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就在我们到达靳家堡村的那天中午,孔繁喜和我们打了个照面就急匆匆出去了。大约一个多小时以后,他汗水涔涔地回来。其他几个总支委员说,刚才一户村民家着火了,书记救火去了。还说,孔繁喜正患声带炎,说话很困难,医生要他禁烟、禁酒、多休息、少说话。可是他到了火场,边救火边呼喊、指挥。在众多救火者的努力下,火很快扑灭了。“财产全部抢出”。孔繁喜只对我们说了这一句话,他的嗓音明显地更沙哑了。
靳家堡的姑娘一见人就捂嘴。因为这里是高氟区,地下水含氟量达3.5‰。姑娘们的牙都是灰黄色的。去年春天,党总支投资7万多元为全村安装了除氟装置。
为了让老人们欢度晚年,靳家堡从去年1月起,给全村518名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零花钱20元。钱发到每位老人手里,不许儿孙代领。老人们说,党支部真把人的心琢磨透了。
靳家堡集体富了,个人也富了,村委会和党总支办公室却还是原来的一家旧祠堂。当我们走进他们的办公室时,只见门窗斑驳,墙裂着缝,房间狭窄、低矮,在周围群众新房的包围中,显得有些不协调。如果不是墙上挂的一面面奖旗,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竟是靳家堡“首脑”们的办公室。他们不是没有钱,也不是不懂得“新潮流”,村里的学校、卫生所、文化活动室都很讲究,职工大学的桌椅还是专门从北京购置的。可干部们开会、党员上党课,坐的还是50年代的37条长板凳。孔繁喜说得好,不是村里没有钱,而是有了钱先花在什么地方最合适的问题。朴素无华的语言,使我们联想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警句。不是么!就是在这破房陋屋里,作出了靳家堡的许多重要决策,描绘了靳家堡的美好蓝图,也衬映了孔繁喜和他的同伴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情操!
靳家堡的各位总支委员们,心操得多,累受得大,钱却挣得比工厂的业务员、技术工人和中层干部还低。近三年,按照县、乡规定,应给党总支书记孔繁喜和村长王吕清提取奖金9600元,他们分文没领。理由很简单:“戏”是大家唱的,工作是大家干的;再说又是乡里说话、村里出钱,干脆免了!
让农民精神生活上的“仓库”富起来
远见卓识的靳家堡村党总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群体文化结构,几年来,他们不惜重金办教育,抓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才培养。前年,他们用20万元建成了靳家堡学校;去年又投资4万多元,与天津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创办了“津靳职工大学”。他们还选拔了120多名青年到各地高等院校和一些大厂矿企业学习。对在村办企业劳动的2100名职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全员培训。
近年来,靳家堡先后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广播站、电影放映队和业余剧团。今年3月,村里投资13万多元,为各户安上了闭路电视。
靳家堡这几年没有发生过恶性案件。人口增长率控制在10‰以下。五好家庭和遵纪守法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0%。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玩钱赌博等遗风陋习,已基本失去市场……
中共霸县县委和县政府连续五年命名靳家堡为“文明村”、“双文明村”。省、地、县、乡四级党委树靳家堡党支部为农村“先进党支部”。
我们在靳家堡采访的时候,有一天晚饭后信步来到孙向辰老汉家。老人80多岁了,饱经风霜的一生使他的语言充满锤炼过的哲理。他说:党总支才是靳家堡人的主心骨。说着便从怀里掏出了一张折皱了的退了色的纸,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他给党总支的感谢书,当我们把感谢书打开时,那滚烫的语言好象是刚从老人的血管里喷出来的。
就在这时,从远处传来了动人的歌声:“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查看完整版本: [-- 靳家堡党总支——两个文明建设的坚强堡垒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