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颐和园的导游线路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7年07月 -> 颐和园的导游线路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徐城北 1987-07-27 23:00

颐和园的导游线路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俎

  颐和园的导游线路
  徐城北
最近因事长住西苑,那里乘汽车去颐和园东宫门仅一站,步行去新建宫门也只需15分钟。因此每于头昏脑胀之际,我便想起了颐和园,并且通过一两小时的盘桓去寻求解脱。
每次都拣人少的时间去,绕开那些大名鼎鼎的风景点,而且力求走的路线不要重复。但颐和园就是偌大一块地盘,有些路径总是要往复穿走的。谁料这一来,奇迹便发生了——每当从相反方向穿经同一路径,便发觉留给心灵的意趣并不一样!比如,由排云门向上攀缘石阶,那种于走走停停中展望湖天的喘息,便与自排云殿迤逦而下时截然不同。在长廊中踱步,自东向西还是自西向东,以及阳光、风向(甚至包括游人的“流向”)的顺逆与否,都会造成不同的心境。我进而想到:倘使有一个风景点连成的环状游览区,顺时针方向进行与逆时针究竟有无不同?记得读过一篇讨论颐和园风景点布设问题的文章,我以为颇有道理。即使以外行人的眼光去看,也会发觉前山的楼台殿阁有点重叠之感。好在因向空的高度陡增使这种感觉有所减弱,但又给安排游览出了难题:如何在刻意经营的“人造自然”中,通过游览路线的巧妙安排,将各种类型的园林之美跌宕有致地显示出来?这,就成为颐和园导游者必须解决的美学课题。除此之外,颐和园还存在一件调节游人及往返车辆密度的麻烦事。绝大多数游客乘332路汽车抵达东宫门,蜂拥着进入前山区“急”游一通,又乘332路返回。这中间摩肩接踵,汗流浃背,纷繁情状如王府井。这两件事一雅一俗,但是紧密相关,颐和园倘能一并解决,便是献给游人的更深一层的美意!为此,我苦思许久未获要领;不料,却在一次黄昏独游的归途中喜获答案——
在一进东宫门的甬道旁边,有一块大牌子,正面是颐和园的文字介绍;它的背面,我见到三行醒目的大字:“如果您游览一天——”、“如果您游览半天——”和“如果您游览两小时——”。每行大字下面都标明了用风景点连缀而成的游览路线——均由东宫门进,而分别从东宫门、北宫门和新建宫门出,还附有从三个宫门回返城区的汽车路线及终点站名。显然,这是从疏导的目的出发,对于缓和332路汽车上的拥挤大有益处。但我又想到前面说过的美学课题,不知这三条路线的设置可也包藏着导游者的苦心?经比较,发现三条路线的前半段完全一样——一进东宫门,就都把游人从仁寿殿、大戏台这一密集的殿宇群落引向东北角的谐趣园,等游人在这个富于江南园林精巧特色的“园中之园”逛够了,再一齐缓步登上后山,几经回绕再共同奔上“制高点”佛香阁。我以为,这当中大有意趣。因为颐和园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前山区与昆明湖联接形成的开阔美。而高明的导游者欲扬先抑,故意把游人带进“园中之园”去品察体验,等把人都逛“小”之后,再含而不露地去后山七弯八绕,待一切蓄势已足,陡然把游人推上佛香阁——让偌大的万寿山踩于脚下,让偌大的昆明湖展示眼前,使游客顿时顶天立地“高大”起来!至此谁能不解悟导游当属美学范畴,其中不也饱含着艺术辩证法?!


查看完整版本: [-- 颐和园的导游线路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