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向旱地要水以旱地兴农 我国北方旱作农业有显著发展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7年07月 -> 向旱地要水以旱地兴农 我国北方旱作农业有显著发展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满正 1987-07-28 23:00

向旱地要水以旱地兴农 我国北方旱作农业有显著发展

第2版(经济)
专栏:

  向旱地要水以旱地兴农
  我国北方旱作农业有显著发展
本报讯 记者陈满正综述:我国北方旱作农业有了显著发展。据有关部门最新统计数字:旱区主要农副产品产量1985年与1964年相比,粮、棉、油、猪牛羊肉分别增长2.1倍、2.5倍、4.9倍和2.2倍。事实说明,旱作农业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力。
我国北方农作旱区包括干旱、半干旱、半干旱半湿润三类地区,年降雨量分别为250、500、650毫米,分布在沿昆仑山脉、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包括16省市区965县7亿多亩旱地,其中没有灌溉条件的占60%以上,靠天吃饭。北方旱作农区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一半,粮食总产量却不及全国的1/4。
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影响和片面认识指导下,治旱偏重于修水利,忽视了旱作技术的发展。结果许多地区旱路不走,水路也没走通,农业生产长期上不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旱区清除“左”的影响,喊出了“水路不通走旱路”的口号,认真总结传统种植经验,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形成了新型旱区农业的初步格局。
——以改土蓄水为中心搞好农田基本建设,这是旱作农业的基础。许多旱区采取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工程与生物措施结合的办法,修建各种梯田、沟坝地,进行小流域治理,增强坡地拦蓄雨水能力,减少土地冲刷,改善生产条件。甘肃经过治理的水平梯田,水分利用率提高了47%,增产20%;陕北50万农户5年治理小流域1000多万亩,修建基本农田92万亩,造林种草1100万亩。延安地区推行水土保持耕作法,从1983年以来,每年增产粮1亿公斤以上。
——有机无机结合,培肥地力,建立用地养地、稳产保收的轮作制度,是旱作农业发展的关键。山东省500万亩旱作农田选用小麦、地瓜良种,利用土壤普查成果,看土施用有机无机肥,加深土层,以土蓄水,以肥济水,科学用水,使小麦单产增长一倍,地瓜单产增长两倍以上。全省秸秆还田已发展到300多万亩。
在北方旱区,传统的抗旱增产耕作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黑龙江的旱作水稻,山西吕梁地区的丰产沟,延安地区的“四法”种植,均获得显著增产效果。这些经验在甘肃、宁夏、山东等11个省区得到推广。今年山东沂蒙山区临沭县采用吕梁地区的丰产沟种植法,9万亩农作物获得丰收。
新疆、青海、柴达木盆地和河西走廊四个地区,年降雨极少,最少的年降雨量只有几十毫米,主要靠两座“固体水库”——天山、祁连山的雪水。在发展一些管灌、喷灌、雾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同时,应大力发展旱作技术。陕西合阳县引进新型农机具,采用少耕免耕法,蓄水保墒,50万亩小麦单产突破200公斤。实现了一毫米雨量生产0.5公斤小麦的先进目标,而原来在同量雨水一般只能产粮食100多克。
——调整作物布局,选用耐旱优良品种,一是耐旱,二是生育期短,可以在雨季完成生长过程,也是旱作的一个“窍门”。因地栽培谷子、糜子、高粱、杂豆、莜麦、荞麦、胡麻、薯类等耐旱良种作物,均有增产优势。山西年降雨只有400毫米,而他们栽培的谷子,单产却达到400公斤,创国内旱地单产纪录。
旱作之路,说到底还是农林牧综合发展之路。只有综合发展,才能使农业有一个稳定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正是一条治本之路。近年来,北方旱区已涌现出这样一批典型。如甘肃定西鹿马岔村,地处丘陵沟壑半干旱地区,土地瘠薄,水土流失严重。过去粮食亩产不到50公斤,人均收入50元上下。从1984年开始调整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协调发展,至1986年这个村粮食单产提高到107公斤,人均收入达265元。
近几年旱作农业虽有较快发展,但因基础差,起点低,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为了加快旱地农业发展,今后一是要增加物质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覆盖农业、保护地栽培、良种繁育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二是加快农业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三是对旱作农业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课题,应组织多部门、多学科的研究人员联合攻关,使其尽快投入生产,发挥效益。四是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查看完整版本: [-- 向旱地要水以旱地兴农 我国北方旱作农业有显著发展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