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革命莫为官——访李聚奎将军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7年07月 -> 革命莫为官——访李聚奎将军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南昌 1987-07-30 23:00

革命莫为官——访李聚奎将军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革命莫为官
  ——访李聚奎将军
  新华社记者 刘南昌
中国人民解放军有57名上将,李聚奎是其中一员。
年轻一代,许多人能背毛主席“前头捉了张辉瓒”的诗句,却少有人知道在这场战斗中身为红军团长的他,身先士卒,英勇负伤;很少人未听过突破乌江、强渡大渡河的战斗故事,但也许不知道参加那些战斗的红一师的师长就是他;很少人不知道有个四野,但不一定晓得他是四野的副参谋长。红军、八路、解放军,无不称其为骁将。
“莫提,莫提啰!微不足道。”当记者访问时提起这些卓著战功,将军连声说。
他沉吟片刻,缓缓地说:“庆祝建军六十周年,我想送接班人们一句话——革命莫为官。”
83岁高龄的将军仍不失军人的好体魄。他只损牙一颗,听力未减,说起话来依然语音朗朗,反应敏捷,思路明晰。
“59年前,初上井冈,许多事都记不得了,但朱总司令三句训言犹在耳边。他讲,当红军要有三条,一不要钱,二不要命,三不要家,有这三条才能当好红军。当时我理解朱总司令的中心意思是干革命要牺牲个人的一切,包括生命在内,赤条条枪林弹雨来去无牵挂。今日,环境不同了,要拿工资,要身体健康,要家庭幸福,但我想,朱总司令的话还是值得接班人们去思索。”
赤条条枪林弹雨来去无牵挂。这正是将军的生平写照。他,本是湖南涟源的农民伢子,22岁那年背着父母赤手空拳加入了北伐军,以后随彭德怀平江举义旗投入革命队伍,转战南北,直至全国解放,身历百战,虽九死一生却义无反顾。其中最危险最艰辛要算红军西路军失败那一次。当时西路军全军覆灭,骄横凶悍的马家骑兵在整个河西走廊撒开了一张张密密实实的大网,围追捕杀打散的红军,许多同志惨遭杀害。李聚奎当时任红九军参谋长,只剩下孤身一人,躲藏在荒无人烟的祁连山。作为西路军的高级指挥员,李聚奎心上就象压了座大山,透不过气。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找到党中央,东山再起。他和老乡换了衣服,把空枪拆散,把一枚红星奖章藏起来,打扮成一个叫化子。白天匿藏于山沟、草丛,晚上沿着无人处潜行,累了就地一滚露宿荒野,饿了就着雪水吃口向百姓讨来的干粮。就这样,在近两个月的逃亡中,他带着一只干粮袋、一根讨饭棍、一个指北针,行乞千里,机智地躲过了敌人的三次搜捕,最后终于回到了红军的行列。
在将军的经历中还有两次来自革命队伍内部的杀身之祸,他都经受住了考验。一次是1930年红军肃反时被诬为AB团,关了起来,险些丧命。另一次就是十年动乱,林彪、邱会作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捏造莫须有的罪名,不但罢了他的官,还往死里整,可他硬是挺了过来。
“革命60年,我确实感到无杂念才无牵挂,干干净净,痛痛快快。”将军思索了一会,接着说,“现在有一种风气不好,就是把那个官看得太重。我说,图官者志短,谋私者量窄。你老想这个能睡好觉吗?睡不好觉又能工作好吗?要比,比工作,比贡献嘛。”
在戎马倥偬的岁月,将军调动频繁,或升或降,或好或差,他从无二话。平江揭竿后,李聚奎一直在彭德怀部下,红六军成立时调了他去,先代理纵队长,继任大队长,不到两个月又改任支队长,连降了三级。他说,只要红军需要,干啥都行。后来又到红三军,在七、八、九3个师都任过师长。长征中,他任红一师师长,为中央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立了大功,可到了毛儿盖,军委调他到红三十一军。说心里话,他当时是多么舍不得中央红军,但还是服从命令。到任后不久,张国焘分裂红军,把他从参谋长降到副参谋长,他心无介蒂,从维护红军团结出发,努力做好工作。解放后,与他的资历相比职务一直不算高,一些老部下当了自己的上级,他照规矩尊重和服从领导,从不计较。
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将军从过去说到现在,从社会说到家庭,话音依然朗朗。最后,他意味深长地讲道:“是啊!革命莫为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某种意义讲,和平环境比战争环境更难。党在现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政策,职务高些待遇也高些,这就引得人注意这些。所以,立志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青年一代,要不断加强思想修养,把目光放远些,把这个官字看淡一点,看透一点,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本报有删节)


查看完整版本: [-- 革命莫为官——访李聚奎将军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