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山区的一条脱贫致富之路——广东省南雄县发展经济的调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7年08月 -> 山区的一条脱贫致富之路——广东省南雄县发展经济的调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肖如川 周燎刚 1987-08-30 23:00

山区的一条脱贫致富之路——广东省南雄县发展经济的调查

第5版(理论)
专栏:

山区的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广东省南雄县发展经济的调查
肖如川 周燎刚
山区能不能致富,如何才能致富?广东省南雄县的实践对此作出了肯定而又明确的回答:只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山区就一定能够致富。
南雄县位于广东北部大庾岭的南麓,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人口41万,面积347万亩,其中山地占80%,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里由于改革起步晚,头几年虽有转机,但无大改变。近三年来,县委、县政府总结了经验教训,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致力于山区资源的商品性开发,使全县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济建设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好势头。1986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按不变价计算)达2.65亿元,比1983年增长88%,年均递增23.4%;农村人均收入564元,比1983年增加206元;职工人均收入1482元,比1983年增加482元,居广东47个山区县的前列。
要振兴山区,就必须重新认识山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沿海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山区的出路何在?南雄县的干部和群众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当时,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对发展山区经济信心不足,认为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资金短缺,致富无门。二是照搬照套外地的做法,认为要发财,靠买卖;做买卖,跑沿海。党政部门四出奔波,结果得不偿失,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
1984年,县委、县政府对以上倾向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识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条党的思想路线非常重要。过去信心不足,照搬照套,其共同的认识根源就在于违背了这条思想路线,身在山区不识山,治穷致富不靠山,只看到山区的劣势,看不到山区的优势。要振兴南雄,就必须重新认识南雄。县里组织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请地质队和专家帮助勘测、论证,用商品经济观点把南雄放在更大的范围内和历史发展中进行分析和考察。
通过调查、勘测和论证,人们认识到,山区的出路在山,优势在山,致富也在山。与平原和城市相比,山区虽然存在交通、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劣势,但是拥有平原和城市所没有的丰富的资源优势;南雄不仅有山区的共同特点,而且还有其他山区所没有的独特的优点。只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把自身的条件和市场的需求结合起来,进行商品性开发,变资源优势为商品经济优势,振兴经济就大有希望。
集中力量抓龙头产品,带动各业全面发展
山区的丰富资源,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要把它转化为商品经济优势,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如果四面出击,把有限的财力当胡椒面撒,势必一事无成。因此,必须结合市场需要,选准突破口,集中力量进行开发,使之形成经济龙头,以带动其他各业的发展。这是山区经济起步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南雄县从对资源的分析比较中,选择了黄烟的生产和加工作为突破口。因为这里的土壤最适合种烟,而黄烟又是传统产品。早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南雄烟就以“色、香、味”俱佳而远近驰名。本世纪四十年代最高年产量达30万担,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只是到七十年代后期才中止了出口,产量连年下降,主要原因是南雄的传统品种青梗烟已经不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要。经过调查,他们还了解到,黄烟生产的社会总需求并未减少,只要根据市场需要,改良烟种,濒临绝境的黄烟生产就可以重振雄风;而且黄烟生产周期短,见效快,也容易形成龙头产品。
为了实施这一决策,南雄采取了两个重要措施:一是引进和推广美国良种烟G28。这个品种属于浓香型,是制造甲级卷烟的重要原料,在我国许多地方试种都失败了,而在南雄的紫色土里一种就成功,某些烟质比原种更好,1985年在全国烟叶评比中获第二名。二是引进了几条先进的卷烟生产线,把原来小型的烟丝厂改造成为现代化的卷烟厂,生产出市场畅销的甲级烟“百顺”和“富加乐”。经过引进良种和技术改造,使黄烟的生产、加工、销售形成了系列,迅速成为全县的经济支柱。去年,农民仅种烟一项就增加收入37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5%;卷烟厂为县提供税利2400万元,加上烟草公司上交的税利800万元,占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76%。
随着卷烟生产的发展,与之相应的印刷厂、纸箱厂、运输业、服务业等也迅速发展起来。同时,还利用黄烟生产所积累的资金,兴办和改造了几个骨干企业,开发了花生、板鸭、羽绒制品、竹木玩具等系列产品,引进了高级锦砖、花岗岩等生产线。实践证明,一个龙头产品搞上去了,往往可以带动整个县经济的发展。
敞开山门,以开放促进开发
发展山区经济,必须扬长避短,以长补短。不仅要以己之长补己之短,而且还要借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既要立足山区,又要跳出山区。立足山区,就是要从山区实际出发,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跳出山区,就是要敞开山门,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引进技术、资金,开辟商品市场,以开放促进开发。否则就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即使资源优势变成了产品优势,也形成不了商品经济优势。
要敞开山门,以开放促开发,首先要克服闭山自守的自然经济观念,树立商品经济观念。由于历史的原因,山区的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小生产的封闭、狭隘、落后意识根深蒂固。在敞开山门之初,一些人搞引进怕冒风险,搞联合怕吃亏上当,担心“出卖资源”,“肥水流入外人田”。有的宁愿“细水长流”,在贫困中“安稳度日”,也不愿意开放引进。为了冲破这种闭山自守的自然经济观念,南雄县在干部和群众中广泛开展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教育和宣传。与此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加快内外交流,借别人的“脑袋”(技术、知识)和“荷包”(资金)来促进全县商品经济的发展。他们从自己的资源优势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出发,以广州、深圳和珠江三角洲为依托,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和设备,并向赣南、湘南、桂北辐射,开辟商品市场。他们不仅从美国引进G28烟种,从英国、荷兰、西德、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引进卷烟、锦砖、花岗岩等生产线,而且先后同港澳、广州、江西、湖南、广西等15个省、自治区、市和地区发展经济联合。目前,全县联合企业有51家,68个项目,引进设备41套,技术37项。外引内联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去年全县工业中,外引内联企业的新增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新增数的81%,新增税利占全县税利增长数的87%。敞开山门,以开放促进开发所取得的成果,教育和鼓舞了干部和群众,增强了人们进一步搞好开放的信心。
改革僵化的管理体制,
实行灵活的经济政策
开发山区,政策至关重要。过去的体制和政策,统得过死,拿得太多,“大锅饭”、“铁饭碗”,致使企业没有活力,群众没有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南雄县根据党中央关于对贫困地区要进一步放宽政策的精神,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了比一般地区更为灵活的政策。
他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对乡镇实行财政包干,超收分成,二成归县,八成归乡镇;对几个贫困的乡镇实行税利全留,县里分文不取。二是企业实行利润包干,超额分成,七成归企业,二成归财政,一成归主管部门;对于负债的企业实行贷款贴息,利润全留;对一些亏损大户或新办企业、技术改造任务重的企业,经县政府批准,实行合理的税收减免或税前还贷、税利返回。三是在企业推广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各种经济承包责任制,厂对车间、车间对班组、班组对个人,层层以承包方式组织生产,实行计件工资、浮动工资、档案工资、定额奖励。四是抓生产的投入,大力培植财源。1984至1986年,投入农、工、商的低息或贴息贷款、自筹资金达5368万元。今年,他们决定工业再投入1660万元,农业再投入1420万元。农业投入量已接近广东几个富裕县的水平。五是改革干部制度。他们根据中央关于干部“四化”的标准和注重实绩的精神,实行了
“佼佼者上,平庸者让,不称职者下,以权谋私者撤”的用人政策,制定和实行了一套对干部进行实绩考核的措施,在干部中初步形成了一个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
这些改革步骤和政策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造血”功能,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仅1985年一年时间,全县所有国营企业和二轻企业全部实现了盈利,成为广东省三个消灭企业亏损户的县份之一,受到了省政府的奖励。税收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随着生产发展,逐年大幅度增加,成为全省财税系统的先进单位。
现在,南雄县的干部群众正满怀信心,规划着进一步发展的蓝图,决心坚定不移地沿着改革、开放、搞活的方向继续前进。


查看完整版本: [-- 山区的一条脱贫致富之路——广东省南雄县发展经济的调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