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拒绝舆论监督的张经理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7年10月 -> 拒绝舆论监督的张经理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凤鸣 1987-10-31 00:00

拒绝舆论监督的张经理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汇报

拒绝舆论监督的张经理
本报记者 李凤鸣
6月10日,本报第五版“监督哨”栏刊登了署名“魏民”的来信。这封来信反映呼和浩特市燃料公司投资80万元,建成的动力配煤线和蜂窝煤联动线一直未投入使用,致使不少零件丢失、锈蚀。6月12日,呼市燃料公司办公室副主任杨谦给本报来函说:“魏民的文章严重失实,在广大职工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效果极坏。”6月15日,本报又收到了呼市燃料公司机制煤球厂的答复,说:“1984年,上级部门投资35万元建成的一条粉煤生产线,一直使用。”事实究竟如何呢?8月初,记者前往作了调查。
竣工·报功·停工
呼市燃料公司担负着全市1000多个单位和10多万户居民的煤炭供应任务,年供应量达百万吨。过去煤炭的装卸、配制等工作全靠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造成工业统配煤供应不足,居民买煤难的问题日趋尖锐。为改变这种被动状况,1982年国家和本企业先后投资80万元,1984年由燃料公司自行设计、自行安装,建成了一条动力配煤线和一条蜂窝煤联动线。
“两线”竣工投产后,燃料公司领导人把“两线”列为本公司十大突破的两项成绩,并载入公司的史册。当地有的新闻单位还为“两线”竣工作了报道。可是,竣工、报功、报喜后,动力配煤线便处在停用状态,后来蜂窝煤联动线也动不起来了。
那条投资43.1万、年设计配煤量20万吨的动力配煤线,三年来仅配煤7203吨。由于这套设备停用后未加防护,任凭风吹、雨淋、日晒,如今机器严重锈蚀,许多零件丢失,输送带变形。公司职工算了一笔帐:这套设备上马后,投资很大,效益甚微,光利息损失就达6.1万元。配煤线停用后,公司有关领导人把配煤线上的两台铲车租赁给一个装卸队搞配煤,每配一吨煤,市燃料公司就付给2元加工费,三年共增加开支81万多元。配煤线虽未正式投产,但他们却在国家补贴的钱中提取了折旧费12.9万元,实质上是亏了国家。
蜂窝煤联动线共投资37万元,年设计生产1.2万吨蜂窝煤。由于设计不合理,1985年3月被迫拆除了两道工序,用人工取代。使现存的蜂窝煤联动线,变成了残缺不全的“粉煤生产线”,利用率只达40%。投产三年来,这条蜂窝煤联动线却增大亏损5.8万元。如果加上折旧费、维修费,损失就更多了。
“两线”中的问题,与先天不足有关。筹建“两线”时,原燃料公司的主要领导人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因此,在没有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的情况下,他们就盲目上马了。结果“两线”一投产就暴露出一些技术问题。本来,这些问题是不难解决的。遗憾的是,配煤线停用后,燃料公司的经理张云志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当有人提出要承包配煤线时,他却认为要夺他的权。
蒙骗·干预·报复
今年5月,呼市燃料公司业务科干部胡贵泽用“魏民”的署名写信给本报、内蒙古广播电台、呼和浩特市晚报等新闻单位,反映有关“两线”的浪费问题。本报刊登了胡贵泽的来信,这可惹恼了张云志。为了掩盖事实,他示意公司办公室副主任杨谦和机制煤球厂厂长马上给本报写出答复,企图用歪曲的事实蒙骗本报。与此同时,张云志还召集一帮人整理材料,专门用来应付前去调查“两线”问题的记者;有的记者要深入调查,他就指派杨谦出面对付;有一次,张云志还亲自出面支走了前去采访的内蒙古广播电台记者。
对写反映信的人,张云志更没有放过。他派人去呼市晚报核查写信人的笔迹,呼市物资局一副局长从内蒙古广播电台要回了胡贵泽的反映信,并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张云志。从此,胡贵泽便成了他们打击的对象。
7月初,胡贵泽获悉7月24日市燃料公司要开承包人答辩会前后,便积极准备参加。可是,7月20日,公司领导人让胡贵泽外出联系业务,限定外出10天,并说晚走一天不行,早回一天也不行。当胡贵泽提出要参加公司的承包答辩会时,张云志当即拒绝。事后,胡因故未出差,公司就召开所谓“帮助会”,对胡进行指责。8月1日,杨谦酗酒后,辱骂胡贵泽,故意挑起事端。张云志得知后,不仅不制止,反而示意人把胡贵泽带到一间办公室内,接着便有四五人将暖水瓶、茶杯、玻璃板向他砸去。胡贵泽头部被砸开一个口子,鲜血直流,身上多处受伤,住进了医院。主管燃料公司的市物资局领导人认为,这是对写信人严重的打击报复!
反驳·通报·告状
“两线”的现状足以证明胡贵泽给本报反映的情况是属实的。为什么呼市燃料公司的主要领导人不仅不认错,而且打击写信人呢?呼市纪检委和市物资局有关领导人告诉记者,这是燃料公司主要领导人的惯用手段。无论是谁批评了他们的过错,都会遭到歪曲事实、强词夺理的反驳。公司经理张云志也承认,他上任三年来,80%的精力都用于搞人际关系,对付“告状”,根本顾不上研究正经事。事实也确实象他说的那样。今年7月中旬,呼市物资局下达有关文件,对燃料公司连续发生事故进行了通报批评。燃料公司不仅拒不接受,反而来了个“反通报”,无理指责局党委,并到处散发。8月8日,经济日报记者报道了呼市燃料公司配煤线损失、浪费严重的消息,张云志看后,立即组织人起草反驳材料,还对记者进行了人身攻击。这次我去呼市采访,刚到这个公司的当晚,杨谦就向本报群众工作部写了莫名其妙的“告状”信。
呼和浩特市委和物资局的领导同志对市燃料公司主要领导人不称职状况是了解的,他们表示一定认真对待,严肃查处。


查看完整版本: [-- 拒绝舆论监督的张经理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