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民族团结的颂歌——观歌舞剧《塞上昭君》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7年10月 -> 民族团结的颂歌——观歌舞剧《塞上昭君》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董锡玖 赵士英 1987-10-31 00:00

民族团结的颂歌——观歌舞剧《塞上昭君》

第8版(副刊)
专栏:舞榭歌台

民族团结的颂歌
——观歌舞剧《塞上昭君》
董锡玖文 赵士英画
在十三大召开的喜庆日子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民间歌剧团、民族歌舞团,进京演出了歌舞剧《塞上昭君》。这个歌舞剧向首都观众展现了绚丽多彩的艺术形式,浓郁的民族风格,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它是歌颂民族团结的一朵奇葩!
《塞上昭君》和以往关于昭君的戏不同,它不是表现昭君出塞前和旅途中的心境,而是表现出塞后的生活和矛盾。剧作者把来到塞上的昭君放在矛盾的焦点,通过她不胜酒量而坠杯,引起小王子的不快;牧女在危急关头因救她的性命而刺伤小王子的爱驼,更加深了和呼衍王、小王子的鸿沟,一个又一个矛盾,表现了她从“和亲”到“和心”的行动和一颗善良的心,终于完满地处理好家庭的矛盾,从而增强了民族间的和睦和团结。它已超越家庭的纠葛,反映了两个民族的团结问题。在表现矛盾激化中的昭君时,既表达她的豁达大度,同时也表现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月是故乡明,她眷恋着香溪畔袅娜的嫩柳,南郡(昭君的故乡即今湖北省兴山县)女伴们嬉戏的桃花雨。但乡思和哀愁都会被崇高的使命冲淡,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思想境界。
当然,匈奴呼韩邪单于也是一位杰出的人物,在处理家庭矛盾中他尊重昭君,在处理神权(巫)祖先遗训和君权、人情时,显示了他的英明和果决,使昭君更增加对他的深情,使奴隶更感激他的宽厚,也教育着幼小的王子。
它具有浓郁的胡汉民族特色和地域的风格,着眼点在塞上,这确是一个新的构思。不论是歌还是舞,它和剧情人物心理紧密结合,浑然一体,舞蹈的风格有时节奏强烈、气势磅礴,有时细腻熨帖、柔婉舒缓,它象一幅幅风俗画,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如男青年手执兽面的舞蹈,沉稳慓悍,鹰群围绕单于的舞段则挺拔凌厉,即使女青年的匈奴玲鼓舞节奏的变化和动作与动作的衔接,都有新的创造,使人耳目一新。同时看得出,它是融合了蒙古族舞蹈的精华(蒙族的族源为东胡族并非匈奴,但同为北方游牧民族,必有共同的舞蹈特点)。在单于与昭君互诉衷情时,出现了手执香溪柳的女舞者,体态造型借鉴了汉画像砖上的舞伎而又有所出新;昭君思乡的桃花扇舞颇具湖北民间舞的爽朗明快,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汉代特有的舞风。这些舞蹈和剧情有机地结合表达了剧中人的性格和思想感情。南郡漠北的乐舞交替出现,可以说是两千年前胡汉乐舞交流的场景。音乐也是以表情为主,较好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个创作集体是民族团结的具体体现,来自昭君故乡武汉歌剧院的歌唱家王静瑄和生长在草原的蒙族歌唱家韩玉华,成功地塑造了两位主人公的形象,也是艺坛新事。
(附图片)


查看完整版本: [-- 民族团结的颂歌——观歌舞剧《塞上昭君》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