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古今说话异同论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7年10月 -> 古今说话异同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诏 1987-10-31 00:00

古今说话异同论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谈片

古今说话异同论
陈诏
古人说话与今人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在我脑际盘旋过。我也曾异想天开地想到:当年孔夫子在杏坛讲学,是否满口山东土话?是否也有“甲乙丙丁”、“一二三四”之类的提纲和要点?他的那句“食色性也”的名言,原话是怎样说的?凡此种种,由于没有留下录音资料,无法查证,只能存疑。
我国史籍之繁丰完备是举世闻名的。可惜,这些历史资料都出于士大夫之手,一律用文言写成,所以古人的生动活泼的口语,经过转换、过滤和润色,完全变了样子,成了简古得要命的语言。幸好,宋元以后,白话小说和戏曲兴起,多少保存了一点古人说话的原貌,特别象《金瓶梅》、《红楼梦》等名著,人物对话都极有个性,极口语化,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我非常欣赏这次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台词,基本上忠实于原著,句句入耳,既省力又精采。由此可知,古代人的日常用语,实际上与现代人无多差别,并不存在心灵上和语言上的隔阂。
可是,我看到另外一些以古代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常常觉得那里剧中人的话半文半白,并不容易听懂。特别是饰演帝王将相或文人雅士的,他们张口就是“之乎者也”、成语典故,好象在念一篇古文辞家的案头文章。
当然,时代在变,语言也在变。古人在某些特定场合说一些文绉绉的话是有的。电影和电视剧避免把现代人的语言当作古人的语言也是应该的。但是,即使如此,古代皇帝说话,也只能直抒胸臆,随口说去,决不会字斟句酌地做文章。这里,我想举个例子:明代的永乐皇帝朱棣在夺位以后,诛伐异己,用极残酷的手段处理不忠于他的官僚及其家属。清代俞正燮的《癸已类稿》中纪录了这样的一件事:茅大芳妻张氏年五十六,送教坊司。张氏病故,教坊司安政于奉天门奏。奉圣旨:“分付上元县抬出门去,着狗吃了!钦此!”
这大概因为是野史,所以把这位皇帝的原话实录不讳,多么干脆利落,多么粗俗不文!如果我们的电影、电视剧编剧没有看到这一原始材料,可能又要修饰一番,做起文章来了。


查看完整版本: [-- 古今说话异同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