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一个大桥工人的随想录——读孙平化著《中日友好随想录》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7年11月 -> 一个大桥工人的随想录——读孙平化著《中日友好随想录》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黄永玉 1987-11-30 00:00

一个大桥工人的随想录——读孙平化著《中日友好随想录》

第8版(副刊)
专栏:

一个大桥工人的随想录
——读孙平化著《中日友好随想录》
黄永玉
我常常收到朋友们的赠书,因为不同行,有的书看不懂,只是友谊的温暖,我把它集中在一个有趣的玻璃柜里。香港一位几十年的老朋友送了一批有关汽车马达理论的厚书给我,书漂亮,我也放在那个玻璃柜里。
在东京访问的时候,孙平化兄送了一本他写的《中日友好随想录》给我。
薄薄的本子,素净的装帧。接过书来,我道了谢,随手放进了手提包里。
平化兄的这本书,我估计也会放到那柜里去。
友好代表团来到一个风景佳妙的“别府”海边,晚上无聊,我躺在床上翻开随想录的第一页,就这么一页一页看下去,直到最后一页。那时已经天亮了。房间朝东的一面全是玻璃,窗外从近到远是无涯的大海,天和海那么单纯、平静,太阳一点一点从水平线上升起来照得满屋通亮。我根本不能睡了。多少年来没有让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那么感动过。差一点我把您错过了。
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要赶快地去告诉平化兄,要告诉他这本书的价值,要向他祝贺。他写了一本没有第二个人可以代替写出来的书;倒好象写了这本书他自己还不知道它的价值,而要由我来点醒他才明白似的。一夜间突然产生出的激情,使自己也显得年轻起来。
早餐有日本主人参加,我几乎忘记了礼貌,撇开所有的朋友,唠唠叨叨告诉他我的观感……
平化兄是辽宁人。但我常常有一种感觉,他跟日本朋友打了几十年交道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他十分之有“味”——一种日本的“土味”。在北京,他朴素的中国干部服穿着也掩盖不了他那点日本神气。在一次小型的餐会上,我忍不住给他画了一张百分之百的日本神气的速写。我认准了那是在给一位“日本朋友”画像。他工作的谦虚,机智,果断,耐烦劳,朴素,都使我感到他十分象一位日本工人。
说他象一位日本工人当然仅是一种譬喻。几十年来,如果说他是一位建设中日友谊大桥的桥梁工人,那是当之无愧的。
这一本13万字多一点的随笔,记录了很少为人知道的“中日友谊大桥”建设的珍贵资料。毛主席、周总理、邓大姐、小平同志、陈老总、廖公、王震老以及日本热爱和平、热爱中日友谊的元老和重要的政治活动家们,便是建立这座大桥的计划者、工程师、施工总指挥以及桥梁工人们……这本随想录里有许多生动的交往的描写。
平化兄的头脑非常清晰,记性尤好,一些贯串着全局的有机的细节,微妙的关系,几乎随手拈来,皆成文章,且充满幽默和乐观的情趣。
这是一本“见证”性的可贵的书,也是一本非常有展望价值的书。
听说这一本令人看了不肯撒手的充满精采场景的书,已由安藤彦太郎先生译成日文。据说日本出版界还要为中日友谊大桥这个老架桥工的随想录出版,搞纪念会哩,闻之更感欣然。(附图片)
孙平化像 黄永玉画
廖承志赠孙平化手书


查看完整版本: [-- 一个大桥工人的随想录——读孙平化著《中日友好随想录》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