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把致富金钥匙交给农民——荆州地区成人教育见闻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7年12月 -> 把致富金钥匙交给农民——荆州地区成人教育见闻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魏玉凤 杨建武 1987-12-31 00:00

把致富金钥匙交给农民——荆州地区成人教育见闻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把致富金钥匙交给农民
——荆州地区成人教育见闻
本报记者 魏玉凤 新华社记者 杨建武
以往一提农民教育,就是扫盲。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它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湖北荆州早在1984年就成为全省第一个基本扫除文盲地区,农民教育的工作重点已向乡镇企业职工、农民的岗位培训转移。
仙桃市剅河服装厂“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设在一座宽大而明亮的砖瓦房里,一位女教师正在讲服装图形。学习的女工都是来自邻近村、镇的农民。她们只有经过技术培训成绩合格,方能上岗作业。
这个厂的前身是十几个人的缝纫联营厂,因技术落后、管理不善,几乎倒闭。1983年,厂长到江浙考察、学习之后,提出“培训开路,教育兴厂”,办起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自任校长。5年来,该厂在教育上投资20余万元,全厂600多名职工、干部分期分批接受过培训,文化、技术素质有了明显变化。有75人从小学文化程度提高到初中水平;35人分别晋升为经济师、助理会计、助理工程师、会计员、技术员;全厂技术等级由原来的平均2.2级,提高到3.3级。今年,这个厂产值将超过1000万元,占全镇工农业产值1/10。
在湖北省率先成为百万元村的洪湖市洪林村,不断更新观念,理顺了“财”与“才”的关系。该村农民深有感触地说:“一百二百靠地力,三百四百靠人力,五百六百靠肥力,七百八百靠智力。”“洪林经济要高速度发展,非要有自己的农艺师、工程师不可。只有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经济才能有永不衰竭的后劲。”
正因为这个村的党总支以战略眼光看到了农民教育的“速效”作用,才一次又一次地往这方面投资。第一次投资两万元,修建了农民文化技术学习室,办起了图书室、阅览室。1984年,投资23万元,修建了一栋2000平方米的教育中心大楼,实现了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一条龙”。几年来,开办各种培训班80多期,培训了1350多人次。全村90%以上的劳动力,达到高小毕业以上水平,98%的劳动力具备一门初等以上的专业技术,村干部也正在成为经济管理的行家,19个村办厂都有自己“永久型”的技术骨干。农民教育从一个重要力量,推动洪林村达到了“小康”水平,成为“工业农业村”。
天门市位于江汉平原,素有“棉仓”盛誉。1982年,该县成为荆州地区第一个“基本无盲县”,随后,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班)如雨后春笋,在各地陆续兴办起来。
徐马湾乡村村创办青年农民读书班,包括“一班、三组、六室”,即读书班,农技、技工、新闻三组,图书、阅览、游艺、展览、广播电视、资料六室。青年们利用农闲、雨天、晚上的时间,学习各种实用知识。
天门市竟陵镇车湾村个体专业户能万林致富后,在开办全县第一家食用菌厂的同时,又开办了食用菌学校。学校采取以厂养校、办校扶贫的方针,两年向600多人传授了草菇、香菇、银耳和灵芝等栽培技术,使群众增加收入3000多万元,使菇农挽回损失10多万元。
百里洪湖里的船头咀村,两年前办起的水上学校,白天给适龄儿童上课,晚上便成了渔民们学习文化科学技术的场所。刘俊清勉强读过两年书。他看到别人在大湖中发展圈养鱼,自己也养了10亩,结果连本都亏了。吃了苦头,他便积极参加了学校办的淡水养鱼培训班,学到了科学投料、鱼病防治、鱼苗的运输和管理等技术。今年,他胸有成竹,圈养60亩,预计亩产可达1000斤,收入达6万元。迄今,渔场90%以上的渔民都掌握了大湖圈养6项新技术。
看到农民迫切要求学文化、学科学,荆州地区许多基层干部勒紧“裤腰带”,想方设法,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洪湖市永丰区1985年从峰口区划出后,区公所仅得200元的办公费,人称“自行车书记,提包区公所”。区委经考虑,先办农校,再建区公所。当年,就把学校建起来了。广大农民赞扬领导有远见,感谢他们“给了一把致富的金钥匙”。


查看完整版本: [-- 把致富金钥匙交给农民——荆州地区成人教育见闻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