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大象”与“小兔”——意大利企业探幽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7年12月 -> “大象”与“小兔”——意大利企业探幽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莫新元 1987-12-31 00:00

“大象”与“小兔”——意大利企业探幽

第7版(国际)
专栏:

“大象”与“小兔”
——意大利企业探幽
本报记者 莫新元
我们中国经济贸易记者团一行8人,最近访问了意大利。我们的主人——意大利外贸协会为我们安排了一个“超浓缩”的日程表:十几天里,我们参观了10余个城市、20多个机构和企业等。至于意大利人最引以为自豪的古罗马文化遗迹和旖旎风光,只好匆匆领略了。
在匆匆过程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意大利的大企业集团与星罗棋布的中小企业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而织成的一张高效率的网络。总部设在罗马市维尼托路的意大利工业建设公司(简称伊利集团),就是一个国营大集团。它控制或参与股份的企业多达上千家,主要行业包括电讯、冶金、机械、造船、航空、公路建设等等,每年的科研和开发费用占整个意大利工业的近1/3。
象伊利这样的国营大集团,最高领导人是由国家选派的,如一家大集团——埃尼公司的董事长、副董事长组成的5人领导小组,成员都是政府选派的。为了确保经营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政府在选派5人小组时,必须保证其中3人是长期在该公司工作的。
以前,意大利的国营企业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吃大锅饭”现象。由于社会福利的色彩过浓和官僚主义的影响,一些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甚至出现亏损。因此而被人戏称为“垃圾桶”。
1982年,政府任命一位名叫罗马诺·普洛迪的经济学家到伊利集团来收拾这个“垃圾桶”。他出任董事长后,实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更换了一半以上的高级领导人,启用来自私人企业的经理取代那些不称职的通过各种政治关系任命的领导;压缩了6万个工作岗位;在保持控制权的前提下,以出卖股票筹集了30多亿美元的资金;最后,把20家经营不好的企业卖给了私人。因此,从1982年开始,伊利集团的许多企业开始盈利,到去年整个集团已经消除了亏损。
意大利对国营大企业的改革,与英、法等国的私营化做法略有不同,意大利对国营企业不是侧重于私有化,而是侧重于引进私人企业的经营方式,减少福利色彩,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如果把伊利集团比作一头大象,那么象佩利尼公司这样的中小企业只能是一只小兔子了。这些中小企业几乎都具有兔子般的机敏和灵活,而且在意大利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位于维罗纳市郊的佩利尼公司,有800人,主要生产重型自卸卡车。董事长佩利尼很喜欢夸耀自己的独创性,他告诉我们,他每6年推出一种新产品。我们看到了他最得意的新作——一种自卸和载货两用的三轴六轮卡车。这种车后轮也有转向装置,转弯时前后两对车轮能同时动作,既灵活,又降低了轮胎磨损。
佩利尼1957年在镇上办了个小维修厂,靠改装菲亚特卡车起家。今天,他虽然有了拿手的产品,但在技术开发、设备及零部件供应方面,仍离不开菲亚特这样的大集团。他说:“大企业面向更广阔的市场,而我们只是满足客户的特殊需要。”
意大利的许多中小企业是在家庭生产方式上发展起来的,有的至今保持着这种方式。布拉公司就是这样一个有200人、以制造石材加工机械为业的小企业。维罗纳地区盛产大理石,有悠久的加工大理石的历史。长期的经验,使布拉公司生产的石材加工机械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意大利外贸协会总经理曼奇尼向我们介绍说:“意大利的中小企业有很多长处,但也有两个最大的弱点:一是对国内市场过分敏感,国内一有需求,马上从国际市场撤回来了;再就是资金短缺、视野狭窄,缺乏独立开展国际间合作的能力。为了帮助这些企业,意大利政府已经在贷款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它们建立出口联合体,共同在国外开设销售机构。这对于意大利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查看完整版本: [-- “大象”与“小兔”——意大利企业探幽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