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又说教育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8年03月 -> 又说教育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平力 1988-03-31 00:00

又说教育

第3版(要闻)
专栏:

又说教育
本报记者 张平力
年年说教育,今又说教育,教育问题经年萦绕在许多政协委员的心头。在政协七届一次会议诸小组的多次讨论中,许多委员的发言一次又一次归向一个主题:教育。
去年此时,千家驹委员曾有预言:“如果说中国今后要走弯路的话,那么就在不重视教育和知识上。希望不要在教育问题上再蹈人口问题的覆辙。”这次,千老又重复了他的预言,是危言耸听吗?
葛志成、张志公、方明等委员在小组会上出示了几张最近拍摄的照片:有学校危房倒塌,有桌椅破烂,有拥挤的“二部制”。他们还提供了一个情况:某大城市抽样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无病者只占1/4。
林宗彩委员说:“我带来一个关于若干个国家教育投资占国民收入总数比重的数字:美国7.3%,英国6%,联邦德国6.4%,苏联8.6%,法国5%,日本6.6%,新加坡4.1%,马来西亚5.1%,印度2.6%,印度尼西亚2.7%,中国2.56%。这些数字是1 985年前5年的平均统计数,估计现在都已有变化,中国变化了多少呢?”
李鹏代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教育的部分受到委员们的高度注意。
张芝联委员说:“《报告》中讲到教育的部分有1500多字,占报告总字数的5%。许多提法我赞同,但认为空泛了些。姚依林的报告中提到1988年教育投资绝对数增加了,但其比例仍不足总投资的10%,低于我们多次提出的15%。对此我们提了不少提案。”
张芝联委员说:为什么我们就教育问题提了那么多提案,落实的情况总难尽如人意呢?是不是我们不够现实?我们看问题比较片面?理由还不够充分?《报告》中讲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我甚同意。但是怎样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不是一切都有了?教育不发展,高素质的劳动力从哪里来?科学技术怎么掌握?有限的资源怎样避免浪费?
千家驹委员说:“应承认,1979年以后,国家教育投资增长幅度超过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民生产增长的幅度。但是这种比较只是一方面。目前大陆小学教师的待遇仅相当于香港小学教师的1%,大学教授相当于香港的1/50。无论大学还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按实际购买力)都不到抗战前旧中国教师的1/10。最大的问题在于我国基础教育恶化趋势仍在发展。(有的委员插话:“97%的小学生入学率尚不足以说明基础教育状况改善了。中途退学者、入学不能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二部制’普遍存在。这才令人担忧呢。”)它显示作用的滞后性会模糊人们的视线,(卢乐山委员说:“人们易犯的毛病是:第三个馒头吃饱了,就以为吃饱了全靠第三个馒头;第一个馒头往往被忽略。基础教育就像第一个馒头,没有它就没有多层次、高层次的人才。”)一旦起作用,是几十年都难扭转的。树人须百年期;反之,造成危害也有百年之长。现在是痛下决心的时候了!”熊性美委员说:“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看:一个发展中国家要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历史差距,最快的途径是发展教育。根据各种数字统计,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在拉大。一个国家不重视教育,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体系性问题:教育队伍萎缩——人才外流——教育质量下降——引发社会动荡。从去年的森林大火,到当前出现的社会道德水准下降,都可以从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弱化上找到原因。国民素质趋低,将使国家最终丧失走向现代化的最宝贵资源和动力。”
高景德委员说:“要让教师的重大社会价值在其待遇上得到体现。国家先要拿出钱来。”
千家驹委员说:“关键问题是没有钱。只要国家痛下决心,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还是可能的。近年来国家基建投资每年约1000亿元,是教育投资的五倍,下决心把除去能源、交通以外的基建项目停下五年,把钱用在教育投资和改善教师待遇上,使之有一个快速起步的基础,还是可能的。”
熊性美委员说:“许多国家都实行一种把工资和物价挂起钩来、调整物价的同时调整工资的办法,(有的委员插话:千家驹先生也有这个意见)改善教师待遇问题可参考这个办法。”


查看完整版本: [-- 又说教育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