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仍愿送别阿Q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8年03月 -> 仍愿送别阿Q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荒煤 1988-03-31 00:00

仍愿送别阿Q

第8版(副刊)
专栏:

仍愿送别阿Q
荒煤谢文同志:
您在《大地》写的《笔下追阿Q》(2月18日)一文我认真地读了两遍,我也想提出一点看法和您商榷。
您所讲的两层意思和心情,我能够理解,甚至完全同意您对阿Q这个不朽的典型形象的评价。但您对我文章中的意思似有些误会。
我向阿Q告别,是指“向历史告别”。我讲了,我相信青年人看《阿Q正传》这部电影时,“会在一阵阵哄笑声中送别了阿Q,也埋葬了那个悲惨时代”。文章最后说我看到绍兴的乡镇企业以“短短几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刷掉贫困”,才又讲了一段话:“我很清醒地想到,这次来绍兴,终于在鲁迅的故乡向阿Q告别了,告别了他那个悲惨的时代。”
我不会狂妄地想借此机会否定阿Q这个时至今日,如作者所说:“还大有用场”的“虚构的典型”。我也绝不相信,我那篇散文有那么大的力量,会把阿Q这个典型赶跑。您既然认为
“鲁迅这部不朽作品……是永恒的”那么,一听到我要向阿Q告别,就大声疾呼要追回阿Q,心是好的,也未免太紧张了一点。
我不认为,提出向阿Q告别,如您所说“就是不再承认这个典型对今天还有什么社会意义”。相反,我正是从社会意义这个角度来考虑,我把绍兴的历史作了对比,才觉得在鲁迅的故乡向阿Q告别,“这是值得庆幸的”。因为,“阿Q精神”尽管还会存在下去,但是像阿Q这样的人物,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不能、也不应该再出现了。自然,也未必能保证不出现少数变形的新的阿Q。
然而,从时代和社会进步意义来讲,从我们要求加快四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来看,我还是希望和你所说的:“愚昧、落后、贪婪、嫉妒甚还有几分奴性的”阿Q早日告别为好!我还是希望阿Q早些退出历史舞台。特别是看到你要追回阿Q的心情,我却更加希望早些告别阿Q,告别他那个悲惨的命运和时代。
所以,你追求你的阿Q,我送我的阿Q吧。正在除旧迎新之际,各有所感,各抒所见,但彼此都是一番好心,这总是一件好事。
至于阿Q是否“绍兴特产”,为什么我要把阿Q和绍兴连起来,以及鲁迅对塑造人物典型的许多见解,这些属于创作理论方面的问题,我就不在这里多谈了。
但是,不论鲁迅如何再三声明,阿Q这个人物籍贯姓名都无可查考,一位作家创造出一个不朽的典型形象,总离不开他所热爱、熟悉的故乡生活,种种人物的不同遭遇和命运铭刻在心灵上的种种印象。
就在鲁迅博物馆附近,还有一家咸亨酒店,据说,现在只有他这一家还出卖阿Q戴的小毡帽,作为纪念品。当然,我还没有看到过绍兴城里人、农民戴这种帽子的。
而且《阿Q正传》中写的:
阿Q说和吴妈“困觉”这个词,就是绍兴一带的土语。阿Q临刑时想唱的“手执钢鞭将你打”,就是绍兴戏“龙虎斗”中的唱词,我在绍兴河流中还看到“举人老爷”向未庄搬家的大乌篷船……因此,我看到了绍兴之后容易联想到阿Q。但我并没有肯定阿Q只是“绍兴特产”。
而我的心情,不管他是绍兴特产也好,全中国的特产也好,还是早早送走为好!
以上意见,谨供参考。
1988.2.18


查看完整版本: [-- 仍愿送别阿Q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