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高校教学科研的延伸——首都高校科技开发大趋势(二)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8年04月 -> 高校教学科研的延伸——首都高校科技开发大趋势(二)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周庆 陈兴贵 1988-04-29 23:00

高校教学科研的延伸——首都高校科技开发大趋势(二)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高校教学科研的延伸
  ——首都高校科技开发大趋势(二)
  本报记者 周庆 陈兴贵
高等学校办科技开发公司,实行社会有偿服务,会不会影响教学和科研?这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都很关心的问题。
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就是办科技开发公司的教授和高级工程师们。
学校里想象不到的科研好条件
北京钢铁学院开发部主任、副教授董克柱讲了这样一件事:该校的教授们都愿去江苏省常熟市喷嘴厂,那里是北京钢铁学院的教学科研基地。厂里专门盖了招待所,教授去了,一下车行李就有人拿走了,头一天吃招待饭,这已是惯例。生活上照顾得好,工作条件也令人满意。大家的评价是:比在北京好。因此,一系列科研课题,如流动粒子换热器、高效能燃油喷嘴等等,都是在那里完成的。一次,老师们要搞“浓排渣”试验,可放置实验炉的厂房太低。厂长立刻说:“给我4天时间,我给你们揭掉重盖。”不少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实验,也是在这里完成的。有一位研究生的实验是从盖房子开始的,准备了两个月,做实验的第一天,操作失误,燃烧室倒塌,论文眼看完不成了。两位厂长闻讯,立即调动厂里技术主力抢修,当晚大功告成,这在学校里是不可想象的。
工厂为什么对学校这样好?厂党支部书记说,这叫“吃水不忘掘井人”。原来,这家工厂是小手工业者的合作点,还揽活儿修眼镜。学校把获国家奖的项目给了这个厂,合作成立了节能设备厂,现在产品为全国3000多个单位使用,工厂平均每年推出一种新产品,在社会上竞争能力很强,所以全厂上下对学校十分感激。北京钢铁学院通过科技开发,也争取了较好的办学条件,现在许多学校交不起企业要求的实习费,他们却每年还有好几万元的收入。
像北京钢铁学院这样的工科大学,办科技开发公司,人们还是容易理解的。而像北京大学这样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的学府,搞科技开发公司,实行有偿服务,人们的认识就有分歧了。主要是担心。一是担心国家对理、工科大学作同等要求,不再增加基础研究经费,让老师们去做买卖,会导致北大重心转移;二是担心“刮风”,一刮风就不可收拾,给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造成大的损失。
科技开发带来科研新课题
北京大学开发部主任、副教授花文廷告诉记者,今年寒假,学校领导集中讨论了这些问题,认为本校的科技开发,都是先有项目,再办公司,目的是把学校的科研成果变成商品,干的是社会上干不了的事。如化学系开发的特种饲料,喂养对虾大幅度增产。这是一位从事基础理论研究30年的老教授的研究成果;生物系同海淀区联合经营、开发人造无病毒种子,是胚胎学研究的新成果;学校开发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在《经济日报》、新华社、中央办公厅投入使用,反映良好,在国际上只有少数厂家可与其竞争……这些新开发的产品,多属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技术产品,不仅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在开发过程中,还可联系我国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实际,作出新的理论开拓,发现新的科研项目。化学系在推广特种饲料中,发现虾农有“活虾浮头,灾难临头”的说法,一调查才知道,如果随便投放饲料,虾吃不掉时,便会腐烂,消耗水中氧气,造成活虾缺氧,浮头呼吸,有时整池整池死去。而投放特种饲料,无此现象,甚至可以挽救缺氧的危虾。为什么呢?这又成了新的研究课题。科技开发中的这些收获,大大充实了教师的讲课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硕士、博士研究生,精力旺盛,才华横溢,眼界开阔,能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技开发,往往可以成为既有基础理论,又懂应用研究,还能参加应用开发的新型人才。
对于“刮风”问题,老师们的担心有道理。“大跃进”、“文革”对教育的冲击和破坏,人们记忆犹新。对此,北京大学实行了教师合理分流,避免人自为战。经统筹安排,现在全校专职搞科技开发的老师,不过60人左右,这在2700多人的教师队伍中,比例很小。但他们创造的经济效益,可以补贴到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人员身上,以稳住大头。所以,只要统一规划好,不仅不会转变学校的重心,还可有利于重心的健康发展。至于开发中的有些工作,北京大学还从社会上招聘一些劳动力来承担,以减轻老师们的负担。由于各校普遍采取了这种合理分流的办法,对稳定教学、科研队伍都产生了较好的作用。
处理好科技开发中的两个矛盾
北京钢铁学院董克柱说,开发部是教学科研的配角。以不影响教学科研为前提。我们每次抽调一名教师,都要反复权衡,不仅考虑他本人的教学、科研任务完成得怎样,还考虑到对周围同志的影响,因为我们要为学校的未来作全盘考虑。
当然,科技开发同教学、科研也不是没有一点矛盾。关键是学校领导和有关负责同志要解决好。经过一段的开发实践,各校都反映凡是开发能力强的老师,往往也是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北京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开发总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杨象昭,20多年来一直从事教学和建筑设计工作,长期担任教研室主任,为20多个工程搞过水暖设计,其中长城博物馆的设计在北京市获一等奖。清华大学软件开发中心主任、电子集团管委会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凌瑞骥,曾主持建立了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和计算机专业,组织研制了国产第一代大型计算机。一般高校的开发公司,像这样的人才只配备两三人,绝大多数教师和科研人员,只是通过合同、协议,在转让成果时,到公司工作一段,然后继续回到原来的岗位上去。参加开发的老师,像杨象昭,现在还在校内兼课。好几所学校,正在设想让老师轮流搞科研开发,以增加对经济建设和科研实践的了解,促进其教学、科研工作的深化和提高。
另一个突出矛盾是收益分配,搞得不好,会影响工作情绪。由于公司都是经济实体,有银行账号、工商执照、法人资格,所以对学校来说,是相对独立的,但收入总要给学校一点。清华大学对校外的实体提成15%,校内的实体提成20%,其余留给企业。北京大学的提成15%左右。这是第一个层次的分配。校、系用收入中的一小部分来给教师发奖金,从事科技开发的普遍要略高于从事科研和教学的。因为搞开发的老师终日奔波,工作十分劳累,即使比校内其他老师多拿一点,教师们也是理解的。
对高等院校来讲,科技开发是其有偿社会服务中收益最高的部分。但如果要问,靠此能否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这些工于计算的经理兼老师们说,作如是想,如是说,是不现实的。科技开发、有偿社会服务,对社会来说,最主要的意义在把大学的潜能发挥出来,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想靠此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经费短缺,未免过于乐观;但害怕老师们会因此人人都去办开发公司也属过虑。对学校来讲,在教育经费普遍短缺的情况下,通过为社会有偿服务,增加一些收入,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职工的生活,是现实的,何乐而不为呢?但更主要意义,在于对教学、科研有利。


查看完整版本: [-- 高校教学科研的延伸——首都高校科技开发大趋势(二)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