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教育儿女的途径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8年05月 -> 教育儿女的途径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叶至善 1988-05-30 23:00

教育儿女的途径

第8版(副刊)
专栏:

教育儿女的途径
叶至善
我父亲(叶圣陶)早年有一首新诗——《成功的喜悦》:儿欲爬上凳子玩弄桌上摆着的积木,摇鼓,小锡船,耍孩儿。他右膝支着凳面,耸身屡屡,可是力量不济,不能成就他的尝试。老太太看见了,把他抱起来,让他坐上凳子。她的动作十分轻易。但是,这使他十分失意,啼声乍发,身子一溜,两脚又站在地。为什么啼泣?要发展你独创的天才?要锻炼你奋发的潜力?要期求你意志的自由?要享受你成功的喜悦?他不作什么说明,只是继续他的尝试。忽然身子一耸,两脚离地,他又坐上了凳子。玩具在他的手里,笑容浮上他的两颐。
这诗写于1921年1月。诗中的“儿”就是我,60多年前还不满三岁,爬上凳子,对我来说不是件容易事儿。把我抱上凳子的老太太,可能是我的祖母或太外祖母。20年代初,新诗还在草创时期,父亲还用了不少文言字眼儿,技巧也不成熟。有两个词儿,我得作个注。第三节中的“天才”相当于“本能”,前边的“独创”是自个儿去开拓去完成的意思,并非夸我有什么独特的超人的才干。因为父亲母亲都说,我从小又憨又笨。
前两节是叙事:我要爬上凳子,玩摆在桌子上的玩具,几次都没有成功。老太太为了满足我的心愿,把我抱上了凳子。我却放声大哭起来,身子一扭,又梭到了地上。这股犟劲儿,引起了父亲一连串的思索。
第三节都是问句,从形式看是向我提问。“为什么啼泣?”直到现在我也想不明白。紧逼着提出的四个问题,更不是一个不满三岁的孩子所能回答的。父亲显然不是问我,而是自己在心中思索。思索的结果如何,问句的本身已经表达明白了:应该让孩子发展独创的天才,应该让孩子锻炼奋发的潜力,不要阻挠孩子期求意志的自由,不要剥夺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我知道,父亲是不主张把我抱上凳子的。
我终于自己爬上凳子,拿到了桌子上的玩具,破涕而笑了——我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思索的结果得到了证实,难道不是成功吗?要不,父亲也不会写下这首新诗了。
每回读这首新诗,我总会联想起父亲的一篇杂感——《做了父亲》。父亲说,大家都说教育是专家的事业,做了父母就得兼充专家,担起教育儿女的责任来;大概走两条路:一是尽了许多不必要的心,结果“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一是没把儿女在生活中需要的付与儿女,因为自己也“无所有”。他自己反省走的是后一条路,一切都在学习试验之中,只有让儿女在他们生活的环境中,凭他们自己的心思能力去应付一切。“真欲帮助儿女仅有一途,就是诱导他们,让他们锻炼这种心思能力。”这篇杂感写于1930年11月,离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


查看完整版本: [-- 教育儿女的途径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