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海鸥”在竞争风浪里翱翔——海鸥电扇总厂的启示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8年06月 -> “海鸥”在竞争风浪里翱翔——海鸥电扇总厂的启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茜 1988-06-29 23:00

“海鸥”在竞争风浪里翱翔——海鸥电扇总厂的启示

第2版(经济)
专栏:

“海鸥”在竞争风浪里翱翔
——海鸥电扇总厂的启示
本报记者 李茜
竞争在改革声中进入企业,打破了经济领域长期以来的平静局面。单是电扇行业,在近8年里就进行了两次激烈的竞争,人们称之为“电扇大战”。竞争究竟对发展生产力起了什么作用?是利多还是弊多?社会上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访问了经历“电扇大战”严峻考验的嘉兴海鸥电扇总厂。
这个工厂的干部们给记者的回答是:竞争确实比吃“太平饭”困难得多,也辛苦了,但是,竞争的结果是:社会得益,消费者得益,企业发展壮大了。
电扇行业的第一次“大战”起于1980年。那几年,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过去被视为高档消费品的电扇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市场需求量猛增。1980年“海鸥”厂生产电扇6.5万台,比上年增长了3.8倍,1981年又上升到9万多台,仍然供不应求。市场上电风扇畅销,带动了全国电扇行业大发展,电扇厂在3年间由10多家增加到3000多家,年产量由138万台发展到1000多万台,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于是电扇市场展开了第一次激烈的角逐。这次角逐突出反映在价格的竞争上。在一次全国电扇订货会议上,原来卖180多元的16英寸普通台扇,有的厂为抢先脱手,突然报价160元,接着有人挂出150元的标牌,有的厂再次降到140元以下。在竞相降价的形势下,商业部门也犹豫起来,大大削减了订货计划,有的还取消了原来签订的合同。这次竞争使消费者大为受益,工厂却大吃苦头。
海鸥电扇厂领导头脑里开始有了竞争意识和危机感,认识到工厂今后不能再高枕无忧,吃“太平饭”了,也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依赖商业部门去包销产品。从此,工厂在服务上做好文章的同时,加强了经营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质量。这样,工厂终于在竞争的风浪里站稳了脚跟,屹立于强手之林。
历时两年多的第一次电扇大战结果,全国电扇厂由原来的3400家减少到800家。不少小厂向生产名牌产品的大厂靠拢,求得生存。海鸥电扇厂就吸收了5家小厂成为自己的分厂,壮大了队伍,品种增加了多功能落地扇、吊扇等多种,覆盖面由原来的几个省扩大到20多个省、市、自治区。
第二次“电扇大战”爆发于1986年。这时,全国剩下的200来个电扇厂,个个实力雄厚,年总产量已上升到3400多万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扇生产国。电扇又出现积压,导致全国“电扇大战”再起。这次“大战”是比质量,比品种,比技术实力,比经营管理水平,总之,是一次全方位的竞争。
海鸥电扇厂当时对形势的分析是:质量始终是产品能否在竞争中取胜的柱石。在大多数电扇的内在质量基本过关的情况下,不断推出适应消费潮流的新款式电扇,已成了制胜的关键。于是,工厂大力加强了产品的更新,加强设计工作,使电风扇从仅仅乘风纳凉向装饰型、继而向豪华型发展;在结构上从机械控制发展到电子遥控;造型上从水平体系发展到立体结构。这两年每年推出三四个新品种。这些产品不仅造型新颖,功能多样,而且注意适合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他们这番为不同用户着想的苦心,赢得了消费者的欢迎,在竞争中取得了主动。“海鸥”曾多次被评为最受欢迎的电扇之一。1986年这个厂的年产量提高到40多万台,今年前4个月产品又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销售量比去年同期提高一倍多。
我国电扇产量近几年基本稳定在3000多万台,1987年市场又出现销售疲软和积压,说明国内市场已逐渐趋于饱和。一些有胆识的企业家开始把眼光扩展到国际市场,海鸥厂就是其中的一个。面对新的竞争,今年这个厂作出了如下决策:在满足国内用户需求的同时,争取产品进一步走向世界,把竞争引向国际市场。目前他们已签订2万多台出口合同,并正在与香港、美国等地客户洽谈更大批量的来料加工和代理销售业务。他们提出的目标是:到1990年,使海鸥电扇成功地在美国、欧洲市场站稳脚跟,年创汇300万美元以上。
竞争,使“海鸥”振翼翱翔。


查看完整版本: [-- “海鸥”在竞争风浪里翱翔——海鸥电扇总厂的启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