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国营黄泛区农场创造了小麦的大面积高额产量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2年02月 -> 国营黄泛区农场创造了小麦的大面积高额产量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春桂 柳培良 1952-02-28 00:00

国营黄泛区农场创造了小麦的大面积高额产量

第2版()
专栏:

国营黄泛区农场创造了小麦的大面积高额产量
李春桂 柳培良
国营黄泛区农场是一九五零年秋天建立的。它的总面积共有六万三千多亩,是中南区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的根据地;也是关内耕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国营农场。全场土地共分六区,分布在河南西华县的南部和扶沟县的西北部。那里气候良好,无霜期有二百一十天左右。土壤大部分是黄河淤积土,都很肥沃,最适于种植小麦,也很宜于栽培棉花。地势平坦集中,便于机械耕作。
谁都知道,黄泛区是蒋介石匪帮一九三八年在中牟县黄河沿岸的花园口决堤放水所造成的。一九四七年泛区全部解放后,流离失所达十年的泛区人民才得以开始安居乐业。人民政府实施了各种生产救济办法,黄泛区复兴局(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所属泛区复兴委员会下设置的机构)进行了许多泛区复兴工作,又组织机械耕作队给农民代耕,大部分荒废了的土地才恢复了耕种。广大泛区农民重建了家园。经过土地改革,农民们已有了部分生产资料,他们已不能满足于机械代耕,而是迫切要求改良土壤,改进技术来提高产量和增加收入。因此,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就以复兴局机械耕作大队为基础,建立了国营黄泛区农场,一面向群众示范,引导他们逐渐向集体化前进;一面为国家完成一定的粮食生产任务。
黄泛区农场在一九五零年秋天一开始建立起来,就要完成播种八千四百五十亩麦田的任务。这时农场各项工作中的困难很多;首先,这大片土地才从当年秋季土地改革中调剂出来,需要马上调整土地、划分区段,以便进行机耕和播种。其次,在组织分工、机具配备和播种技术等方面,无论是领导干部或驾驶人员都还缺乏经验。种籽肥料也都来不及充分准备。种籽共用了徐州四三八、佛手麦、黄瓜先等六个品种,因为种籽庞杂,发芽率很难掌握。肥料根本就没有。至于农场的房屋等基本建设,更是没有基础。当时的工作同志都是住在临时搭起的帐篷和离场较远的简陋的房子里。但是,尽管条件很差,一九五一年麦收时,却得到了很高的丰产成绩。在八千四百五十亩土地上,每亩平均达到二百零九斤的高额产量。比较河南全省总平均产量(一百零四斤)高出一倍,比较附近农民每亩地的产量(一百五十斤)高出百分之四十。
一九五一年秋季小麦播种,已由八千四百五十亩一下扩大到了四万六千五百三十六亩。虽然经过了一度的收获和播种,工作上的各种条件已有了初步的改善;但这样大面积的种植,在播种技术和经营管理上又增加了新的困难。可是不管怎样,黄泛区农场的领导干部已代表农场全体职工在一九五一年中央农业部国营农场管理局的冬闲集训会议上提出了这样的保证:在一九五二年,过去已种过的八千四百五十亩熟地每亩平均产量要达到三百五十斤,全部播种的四万六千五百三十六亩土地每亩平均产量要达到二百斤。就目前麦子整齐蓬勃的出苗情况来看,只要在防旱、抗旱、施肥、除草等方面不断努力,这个保证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为什么才成立起来一年多,各方面的条件还很差的黄泛区国营农场,能够得到和保证实现这样大面积的高额产量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它具备了在大片土地上使用机械进行集体劳动的优越性。
首先是农场的土地集中,不仅适于机械耕作,而且便于经营管理。机具配备,人员组织,作物栽培以至收割等一系列的工作,都可以在统一的计划下进行,有组织有步骤地完成生产任务。例如在一九五一年麦收时,农场根据具体情况,组织了由场长领导的麦收指挥部,通过了全体职工的酝酿讨论,拟订了详细的麦收计划,全场各单位,直到生产小组,都依次按照统一的计划来讨论制订了自己的计划和工作进度,按时做好了拖拉机和康拜因的检修、运输工具的配备和康拜因试割等准备工作。因此,八千四百五十亩大面积的麦子,仅仅五天的时间,就顺利地及时地收获完毕。又如在一九五一年秋麦播种工作中,品种的选择、种子的采购运输和消毒等,都是根据统一的计划进行准备的。关于播种时期、数量、深度等,也都根据了科学理论,结合实际需要,拟定了详细的技术实施计划,交由各机耕小组研究讨论,贯彻执行。所以仅仅七天工夫,就及时地完成了四万六千五百三十六亩大面积秋麦的播种工作。假若这四万多亩小麦不是在集中的土地上和统一的计划下用机械播种,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播种完毕是很难想像的。
农场从耕种到收获的整个生产过程,所有重要农活都是使用机械。这个农场所有的拖拉机,共有一千一百九十六匹马力,另有十一台康拜因收获机和足够的机械农具。在一九五○年秋种时,用一台拖拉机拖一付五铧犁耕地,每小时平均可耕八点七亩,每天工作十小时就可耕地八、九十亩,平均耕深在二十二公分到二十四公分。耕过后,用一台三十二片圆盘耙耙地,每小时能耙三十亩,每天平均三百亩。播种时用三台二十四行播种机连结播种,每小时可播四十亩,每天平均在四百亩以上。这种机械化作业,不仅工作效率比农民用人力畜力和旧式农具耕种提高了几十倍,而且可以做到深耕细耙,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减少虫害,保持水分。因此,虽然没有上粪,也得到了丰收。一九五一年的播种虽然土地面积一下扩大了好几倍,仍然耕深到二十到二十四公分,并在雨后用圆盘耙耙地二遍到三遍。为了保证出苗,曾用中型动力选种机进行了选种,共选出麦种四十七万九千多斤,并有百分之七十六的麦种采用红砒和氟矽酸钠等药剂拌了种。因为进行了一系列的机械作业,不仅四万多亩麦子在十月一日到七日七天里全部下了种,而且播种量均匀,播种深度都在五公分左右,覆土的深浅也很一致。因此除极少部分土地因为没有及时耙地,土块较多,以致出苗不足外,绝大部分麦苗都茁壮茂盛。当地的农民都羡慕地说:“拖拉机就是好,种得又快又好,怎么能不多打粮呢!”
黄泛区农场的工人们,在国家的土地上进行集体劳动,时时在受着政治教育和集体主义的思想教育。每年冬季,要在冬闲集训班里受训三个月,学习政治和技术;加上在平时的机械作业中已经组织起来,所以他们已从分散落后的农民逐渐变成为有组织有纪律的农业工人,在生产中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农场得到丰产和有无限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在一九五一年的麦收、夏耕和秋种中,全场职工热烈地展开了爱国主义丰产竞赛运动。在每一竞赛阶段,都曾涌现出许多积极分子和模范事迹。如在麦收时,屡夺红旗的孙海山康拜因小组利用六号拖拉机康拜因收麦,创造了二十四小时(包括保养、修理、交班、卸粮等所需的时间在内)收割小麦七万九千零五十斤的新纪录。司机高玉亭同志看到麦收时运输工具的缺乏,就自动地向领导方面建议把已报废数年的一辆旧汽车修复。修复时除部分新添零件外,大部分是利用旧料,节约一亿多元。修成之后,对于保证麦收运输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秋麦播种工作中,最初三台联接的播种机装添种籽需时十六到十八分钟,后来工人们研究出装添种籽的方法后,加种一次只需时间二到三分钟,提高工作效率六到八倍。竞赛中他们使用“纳齐”拖拉机拖带播种机三台,实施联结作业,创造了每小时播种七十点七二亩的纪录。第五耕作队利用“笛弗尔”一号拖拉机拖带播种机三台,十二小时内播种面积一千零七十亩,创每小时平均播种八十九点一六亩的优越成绩。这些先进的纪录,是工人们受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发挥了高度的劳动热情而创造出来的。在竞赛运动中,农场已建立了工作检查制度和分工专责制度,制定了定额、定量的标准,初步打下科学管理和经济核算的基础。
农场的丰产成绩,使附近的农民开始看到中国农业集体化机械化的美好远景。他们纷纷组织起来,学习采用农场的农业科学技术,并继续要求农场用机器代耕。在去年麦收以后,农场已用机器为附近农民耕种了一万一千九百七十多亩土地。
经过一年多的经营和两次冬闲学习,现在黄泛区农场已初步学习到苏联国营农场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上的成功经验。为了有效地改良土壤培养地力,农场准备实行以棉花、麦子为主的草田轮作制;一九五一年春季,曾进行了苜蓿棉花洋麻等作物的试种工作,并已得到良好效果。农场除去年秋季播种小麦四万六千多亩外,今年春季还要播种大麦一千二百多亩。从去年冬季开始,农场正在普遍开展积肥运动,并向东北购买了大批硫酸錏肥料,准备今年春季配合中耕除草普遍施用一次追肥,保证完成今年的丰产计划。


查看完整版本: [-- 国营黄泛区农场创造了小麦的大面积高额产量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