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耕耘者的节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8年10月 -> 耕耘者的节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朱碧森 1988-10-31 00:00

耕耘者的节日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耕耘者的节日
  本报记者 朱碧森
到新疆塔城,采访塔塔尔族,塔城地区民委的同志领我们到阿斯哈特老人家。
老人年近60,脸型略呈椭圆,花白的短须布满嘴唇周围。他说话不多,交谈没一会儿,就在房间里为我们放了一段录像。
〔画面:碧绿草地、小树林,衣着艳丽的人群,脚步急促而面容轻松,仿佛听到什么召唤而来,又仿佛是怀着喜悦之情的漫步。一位年约九旬老人的身影,背后拥簇着青年人……〕
这是在“快活林”——塔城的自然公园,塔城和周围几个县的塔塔尔人赶来庆祝自己的节日——撒班节。这个传统节日无疑很古老了,乌鲁木齐、伊犁举行过类似的聚会。“在我记忆中,塔城举办这样的庆祝会却是第一次,那天来了300多人,地市的一些领导也来了。”阿斯哈特说得很自豪,这次活动是他召集的。
“过撒班节有什么含义呢?”我问。
“撒班,塔塔尔语中意为犁头。传说耕地的铁犁是塔塔尔族的祖先创造的。我们塔塔尔人在春播结束的那一天(日期随当地的时节而定),欢聚在一起,歌唱劳动,期待丰收。”老人似乎要证明他的话,指了指电视机。
〔画面: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一位长裙曳地的妇女,充满激情地对唱,旁边和声四起。“撒班节是我们劳动的节日/在这欢乐幸福的时刻/我们唱歌跳舞尽情欢笑……青山原野回荡着优美的歌声/清清河水是我们的歌喉/衷心祝愿辛勤的农家兄弟……”〕
这一天,塔塔尔人说的是本民族的语言,跳的是传统的舞蹈。不过当时我从荧屏歌手的神态和声音中,已感染到一种豪情。但我很快又生出另一个疑问:“撒班节是农家的节日,来的男女老少怎么都不像农民?”
“我们塔塔尔人大都受过较多的文化教育,在塔城地区从事农牧业的人不多了,这次来参加活动的几乎都是做其它工作。”阿斯哈特老人脸上又漾出一层自豪的光。
我信服地点了点头。塔塔尔人中知识分子多。18世纪下半叶以后特别是19世纪末期陆续从伏尔加河上游和中亚迁移出来众多的塔塔尔人,对本地区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很大影响。1901年,塔塔尔人创办了塔城第一所新式学校乌马力亚小学,新疆的第一份正式出版的报纸《我们的呼声》也是塔塔尔人于本世纪30年代在塔城办的。阿斯哈特一家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木拉提在沙特阿拉伯学习伊斯兰经文和讲学授业40年,1917年来到塔城后直至逝世,生活了近20年。他曾将经书《马克吐巴提》、《拉西哈提》由波斯语译成阿拉伯语,署名热木孜,在国内外出版。
阿斯哈特说起自己,似乎有点愧意,“我书念得最少,初中时因战乱而停学了,后来一直从事财会工作。”退休之后,他参加了新疆自治区塔塔尔族语言文字研究会。他还想为塔塔尔族的文化作点什么,于是四面奔波联系,并研究有关塔塔尔族的传统节日、歌谣、舞蹈,终于在今年6月下旬的一天,召开了塔城地区塔塔尔人自己的第一次盛会。
〔画面:几个男子,双腿用条红布绑在一起,往前蹦跳,歪歪扭扭,跌跌撞撞,终于到达终点……〕
“这个撒班节的传统节目,表示不畏险阻,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看来那些脱离了农田的塔塔尔人仍流溢着祖先的血,在更广阔的天地耕耘。
塔塔尔老人也有他们的忧虑,由于历史的原因,留在新疆的塔塔尔人如今仅有3600多人,塔城地区不到500人。我很想去采访一下塔塔尔族青年,看看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画面:四个年轻姑娘,肩披黄巾,手舞彩色手帕,又唱又跳,不时作出嘲弄的神情……〕
我的目光落在其中一位穿红底白花连衣裙的姑娘身上,她显得格外活跃,刚才还独唱了一支歌谣。
“她叫阿丽芭,在市图书馆工作。”阿斯哈特老人说道:“她们跳的是迪萨拉歌舞,姑娘们劝小伙子要好好劳动,笑话那些懒汉。”
老人后来陪我找到了阿丽芭,这个名字在塔塔尔语中意为胜利的姑娘,最近取得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胜利——考上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图书系,为此姑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只要执著索取先进的文化知识,那么面前就会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就会有丰收的节日。(附图片)
  塔塔尔族迪萨拉歌舞充满寓意。


查看完整版本: [-- 耕耘者的节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