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我主张争团体冠军”——记北京第一机床厂厂长刘庆桃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8年11月 -> “我主张争团体冠军”——记北京第一机床厂厂长刘庆桃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江绍高 1988-11-30 00:00

“我主张争团体冠军”——记北京第一机床厂厂长刘庆桃

第2版(经济)
专栏:企业家画廊

“我主张争团体冠军”
——记北京第一机床厂厂长刘庆桃
本报记者 江绍高
“企业兴旺,在于各个环节的作用,所以,我主张争团体冠军。”一见面,刘庆桃就这样说。
老刘是北京第一机床厂厂长。在我们见面前,厂办主任已经向我介绍过:他是湖南大学机械系毕业生,24年前分配到机床厂后就没挪过窝,从技术员到设计科副科长、副厂长,4年前出任厂长。
看上去,刘厂长不显老,不像48岁的人。说话文质彬彬的,普通话中带点湖南味。一副眼镜,架在宽宽的鼻梁上,眼镜背后,显出深沉的目光。他在企业的时间长,对企业的认识比较深。他说:“企业是个系统工程,就像一个链条,100个环节,如果99个强,1个弱,一加力,薄弱环节就会拉断,整个系统就会出问题”。
“打团体赛,你是厂长,自然是第一主力啰!”我接过他开头的话说。
“是的。”刘厂长点了点头,接着说:“打团体赛,尽管厂长是第一主力,但没有其他主力的配合,你也别想取胜。工作就是这样,在总的目标确定之后,有的行政去做合适,有的党委去做合适,有的工会去做合适,有的由青年团组织效果更好。”
刘厂长的这个思想是实践的结晶。他担任厂长后抓了4件事情,哪一件都离不开其他“主力”的合作。第一件,讨论企业发展战略,让大伙来研究一机床厂的优势是什么?一机床是全国最大的铣床厂,生产中型铣床占全国70%,重型铣床占90%,在产品市场,管理经验、技术力量方面都具有相当优势。第二件,他把各部门的领导请来,和他们算账,看企业的效益与国家利益、职工利益的关系,比如,1986年要完成1480万元的利税才能有可能使全厂职工晋升一级工资。第三件,1986年底,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同市里签订了“两保一挂”合同,内部层层承包,企业添了活力。第四件,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素质。
职工们说,厂长这几步棋走得好,企业从此上了“阳关道”。人们记得,刘厂长接任时,正值机械工业处于低谷状态,一机床厂的情况很不好,1亿多元产值的原值2/3已折旧完了,7400人的企业,800多人申请调走。这4年,跟过去没法比了。去年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完成利税分别比1986年增长15.2%、17.3%和40.5%,今年1至9月,这三项指标又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8.2%、32.5%和53.4%。
“企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既有企业领导集团的正确决策,也有全体职工的艰苦努力。”老刘说。他的话使我联想到一机床厂搞定置管理的例子。别看机床厂是个大企业,可是几年前车间里工具、零件和产品到处放,乱七八糟的。这哪像现代化企业的样子!刘厂长和其他领导研究决定:按现代化企业要求,定置管理,有的要改造车间,有的要修理地面。有人对刘庆桃说,这年头,不拿奖金还能成事!老刘相信工人的觉悟,他回答:企业有企业精神,这样的事不花钱也能办好。装配车间的改造,当大家明白了它关系到全厂其他车间的生产时,劲头就来了,动力处包电,设备处包安装,至少有15个单位帮忙,原计划8个月完成改造工程,4个半月就完成了。各个车间的定置管理进展也很快,80%以上的工人参加劳动,翻修地面,固定零件、产品、工具的位置,干得很欢。有个老工人,心脏不大好,车间的同志不让他参加。他回去做了一锅鸡蛋汤送到车间,说是慰劳大家,也算为改变车间劳动环境尽点力。职工加班,劳动上万个小时,如今旧貌换新颜。记者看到:各个车间都是整整洁洁,有条有理。工人们为改善劳动条件付出了心血,维护也很自觉。这就叫事在人为!
一机床厂的日子好过了,但刘庆桃并不满足这些。他说,同国外同类企业比,差距还很大,联邦德国的科堡公司,千把人,1986年人均产值是一机床厂的200多倍;日本的发那科公司,去年人均产值也是一机床厂的200多倍。原因就在于我们制造工艺水平低,产品档次低,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还未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下一个团体赛在等待着刘庆桃,无疑,考验是严峻的!(附图片)


查看完整版本: [-- “我主张争团体冠军”——记北京第一机床厂厂长刘庆桃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