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马兰的幸运与悲哀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8年12月 -> 马兰的幸运与悲哀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安子 1988-12-31 00:00

马兰的幸运与悲哀

第8版(副刊)
专栏:

  马兰的幸运与悲哀
  安子
马兰是幸运的。
1980年,刚跨出艺校的大门,她便以饰演《女驸马》中的冯素贞而崭露头角;1986年,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上,她又因《无事生非》中饰李碧翠而摘取“梅花奖”桂冠;1988年,她初登荧屏,所扮严凤英魅力夺人,一举捧回“飞天”、“金鹰”两个最佳女主角的奖杯;她还两度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马兰又是悲哀的。
现代音像技术的发展,加助了舞台演员的影响传播,强化了他们的知名度,但同时又往往迫使他们离开自己的艺术“故土”,失掉大量舞台演出的机会,从而也加速了某些舞台“艺术”的衰落。马兰也为此而忧。荧屏上严凤英的成功也未能使她稍感轻松。当初,由于长期的舞台习惯,一下子很难找准摄像机镜头前的感觉,做起戏来颇不自然。另一方面,也正由于这习惯,又使她逢到拍舞台场面的戏时,就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这时,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出现了:有人说,“戏班子的人(指戏曲演员)上镜头就是不行”,也有人说,“看她(马兰)一到舞台戏就活起来了”。这种既褒又贬的议论,一度使马兰惶惑。尽管她决不会在困难面前折腰,下决心要演出个好样儿来让大家瞧瞧,然而在这倔强与争胜的背后,她又常想,“我更应该在舞台上闪光”。作为一个戏曲演员,她眷恋着本行,向往着舞台。可是,她在那里留下的印痕太少了。
她常常陷入矛盾的怪圈。
自从她名扬四方之后,自从她不仅出现在舞台上、屏幕中,而且也出现在共商国策的人大会堂之后,她似乎更多地属于社会了。正如她自己描述的那样:“简直就像一只被上足发条的闹钟,奔走不息”。拍戏、录音;来访、会议;飞机、火车,常把纤弱的她捉迷藏似地从东“运”到西,又从南“装”到北。电报、电话,无时不在地追踪着她。一切都由某种力量安排好了。留给她的权力只是抬一抬脚!这些年来,连她自己也很难讲清楚她究竟都上了哪儿!她努力抓住一切缝隙挤上舞台。出访西德归来,不登电视大奖的领奖台而硬是西上巴蜀,南下扬州,登台献艺,去赢得舞台上那鲜活的生命。但这又是多么的短暂、勉强。她的身后,常常追赶着不只发自一方的“十二道金牌”。
国庆前夕,一直住在纤维板隔成的集体宿舍中的马兰,终于分到了一套新房。她第一次踏入新宅,一个人闭起双眼在房子中央久久站立!口里反复念道:“啊!终于有了一个窝了!”
是的,征雁有了窝,如同航船有了港湾。她太应该休息一下了。她生活得太疲惫,以致于导演见到她常常觉得得先催一下身子再拍戏。她怎能以困乏的步履去攀援艺术理想的峰巅。
她太应该冷却一下了。长期的沸腾状态,已使她越来越难以接近自己想努力建构的那个形象系列。她已意识到自己在艺术上并不富有。不断调整自己,把握自己的生活状态,是她再度腾飞的首要前提。她已经懂得,艺术创造得有个超然的心境和轻盈的步态。
但愿这个新家能使她生活得从容,能使她在从容中品味生活的甘苦,能在更高的境界上营造自己的生活和艺术之乡。


查看完整版本: [-- 马兰的幸运与悲哀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