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还算平稳的淡水鱼价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9年01月 -> 还算平稳的淡水鱼价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黄彩忠 1989-01-31 00:00

还算平稳的淡水鱼价

第2版(经济)
专栏:市场纵横

  还算平稳的淡水鱼价
本报记者 黄彩忠
元月的北京鱼市,北方人喜欢吃的带鱼每公斤12元,黄鱼从有价无市到无价无市,有钱也难买到货,难怪主妇们皱眉头了。
跟前两三年不同,鱼市上淡水鱼日见增多,且价格平稳。隆冬,白鲢一公斤3元6角,花鲢一公斤4元至4元4角。买1公斤柿子椒还要3元,买1公斤蒜苗也得4元呢。主妇们见了活蹦乱跳的花白鲢,还是面有喜色的。
北京吃花白鲢的人也多起来了。人们认为:我们目前的消费也就是个“花白鲢水平”。
    放开和涨价
说到吃鱼,至今还有不少人留恋70年代。掏1元钱就能买到1公斤带鱼。人们很少知道,为了保那“1公斤1元钱”,国家花了多少补贴。京、津、沪3个市每年就是1个多亿,仅北京每年的补贴就在五六千万元。国家花了大笔的钱,居民吃鱼却越来越少。原因是渔民奉行政命令下海,靠平价柴油刺激捕鱼,海洋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连鱼子鱼孙也捕上来了。黄鱼产量从年产30多万吨下降到四五万吨,带鱼年产量从五六十万吨,下降到不足30万吨。这是报应。目前以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吃便宜的海鱼了。
1979年以前,广州也发鱼票,可市场上买不到鱼。这一年取消统派购任务后,各种鱼都进入市场交易,鱼多了起来。广州“食有鱼”一时成了全国议论的热点。于是,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了文件,全国各地的鱼市统统放开了。
从广州到全国,几乎成了一条规律:一放开,就涨价,连最不值钱的白鲢鱼也翻番地涨。人们用“阵痛”来形容大幅度涨价,“阵痛”之后若能有个“胖娃娃”——商品丰富了,价格相比也不太高,大家还是能接受。3个年头过去了,开放的鱼市没有收,淡水鱼价格也一直在涨,只是涨的幅度越来越小,人们开始适应了。
人人心中都有秆“秤”。他们拿鱼价跟肉价比,跟细菜价比;拿今年的鱼价跟去年的、前年的鱼价比……比来比去,终于发现:还是放开好,虽然价格也涨了一些。目前,在广州买1公斤猪肉的钱可以买2公斤鱼,人均年吃鱼超过了31公斤。鱼超过肉类的销售量。黑龙江省过去有些地方的农民不吃鱼,如今,城里、乡镇都有了像南方那样的鱼市,差不多四季都可以吃到活鱼。价格不放开哪有这么好的事!
    鱼多价自稳
人们不是常说物以稀为贵吗?这个“贵”,除“贵重”之外,还含有“价高”一层意思;变物产稀缺为丰富,高价才有降低的可能,这就叫作“鱼多价自稳”。
上海鱼价放开3年,改了水产业重捕轻养的旧传统,养殖面积从1万多亩发展到15.6万多亩,年产量从1万吨增加到9万吨,水产品自给率达到60%——70%,相比猪肉市场3/4还靠外地调拨,鱼市安排就主动多了。在上海,一年之中有10个月供应充足,从早到晚都可以买到鱼。鲜活的东西又不易储存、调运,多了卖不完,不降价,还能有什么出路?
看来,要想价格平稳,首先生产不能波动。鱼价放开后,生产者有利可图,养殖一直保持发展势头,这是放开鱼价一大功绩。养一亩鱼,在广州可获利300元,在北京可获利350元,在武汉甚至多到四五百元,养鱼成了农民的致富之道,“养鱼热”才能风行全国。
    有利才有劲
谁不想吃到便宜鱼呢?那就让我们都来想办法保护养鱼者的积极性吧。
从目前的情况看,不尽人意的地方还不少:
南方产鱼比北方多,一些地方早就开始“南鱼北调”,内行估计保鲜问题不大,可北方的一些城门迟迟打不开。北方某些城市近郊区的鲜鱼也进不了城;各种费用往往使10%销售额成了“铺路钱”。
最叫搞水产的同志忧虑的是,目前我们为鱼类养殖(包括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进一步发展创造的条件不多,各方向“鱼”伸手的却不少。放开鱼价3年,我们刚刚为水产业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可图的环境;保持这样一个环境,是平稳鱼价、进一步解决“吃鱼难”的关键所在。我们不可再一次弄得养鱼者无利可图了。


查看完整版本: [-- 还算平稳的淡水鱼价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