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筑路在赤道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9年01月 -> 筑路在赤道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杨汝生 1989-01-31 00:00

筑路在赤道

第6版(国际)
专栏:扎伊尔通讯

  筑路在赤道
本报记者 杨汝生
在扎伊尔基伍大区赤道附近的原始森林里,开山炮声阵阵,筑路机械轰鸣,一条崭新的公路翻山越岭,正向前延伸。这就是中国路桥公司承建的奥索卡里—瓦利卡莱公路——中国公司在扎伊尔修建的第一条公路。
扎伊尔政府和人民十分重视“奥—瓦”公路的建设。公路沿线不仅森林和农业资源丰富,而且还有黄金和钻石矿。但因交通极其不便,许多资源都未能开发和利用。开工典礼那天,偏僻宁静的奥索卡里顿时变得人山人海。许多农民都是走了几天的山路才赶来的,扎政府公共工程部长摩科洛也专程从金沙萨来此参加典礼。《埃利马报》在评价这条公路时说,中国专家修的这条路,对打破上扎伊尔大区和基伍大区的封闭状态、改善公路运输条件、发展贸易往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将“发挥重大作用”。这条公路还是横贯中非国际公路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我在国内修了大半辈子的路,还从来没见过这么难修的路。”项目经理向未松同志见到记者时首先这样说。这条公路全长37公里,有桥梁6座,涵洞117座。公路经过地区山峦重重,林海漫漫,流泉泥沼比比皆是,地形之复杂、工程之艰巨、施工之困难都是罕见的。这里地处赤道,年降雨量在2500—3000毫米之间,即使旱季也时常大雨滂沱,这给野外施工带来许多不便。由于交通闭塞,物资供应极为困难。当地连盐、米、油这些最基本的生活物资都买不到,筑路所急需的机械、沥青、钢材、燃料都是从几千公里外运来。尤其是这条路两头都无现成的公路衔接,为了运送各种物资到工地,首先要修复和维护一条长达70多公里的山区便道。为了保住这条“生命线”,有时不得不投入1/3的人力和机械。1987年雨季,便道被冲,交通受阻,供应断绝,只好停工。担任运输任务的司机被困在中途,风餐露宿达19个昼夜。没有房子住,他们就睡在驾驶室里;没有锅灶,他们就到当地农民家里去借;没有蔬菜,他们就挖竹笋、摘木薯叶。一位司机诙谐地说:“在国内没吃的苦,到了国外却尝到了。”
在原始森林中筑路,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神秘和浪漫。29岁的副总工程师小彭向我讲述了他们在森林中的生活。他曾担任测量队队长,带领10余名青年同志和几十位民工,钻密林、涉深涧、爬悬崖,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生活了好几个月。林中有几尺厚的枯枝腐叶,经过雨水浸蚀,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令人窒息。林中毒蚁、毒蜂特多,经常袭击他们,有时还会碰到毒蛇和鳄鱼。他们住在临时搭起的铁皮房子里,白天忙测量,晚上赶设计,有时夜间毒蚁铺天盖地而来,将房子团团包围,他们只好在屋子周围洒上柴油,点起火来驱赶。由于他们出色地工作,提前10天完成全线测量任务,为按时开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中国公司十分注意信誉,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质量上严格要求。经理部经常进行质量大检查,凡不符合设计要求的统统限期返工。看到已经修好的宽敞平坦的路基和美观坚固的桥涵,许多人都打消了原来的怀疑态度,翘起大拇指说:“中国人,真行!”法国监理工程师满意地对记者说,刚开始时,他对中国人能修好这条路还不大相信,天天都要到工地上看看,生怕质量达不到要求。现在则不然了,他只是偶尔才去工地,有时外出多日也很放心。
当前,中国筑路职工正与扎伊尔工人一道,团结一致,勤奋工作。他们每天都工作10多个小时,节假日也不休息。项目总工程师蔡恩捷同志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工程正顺利地向前发展,按合同工期完成任务是完全可能的。”


查看完整版本: [-- 筑路在赤道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