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非体育精神的剖露——评报告文学《兵败汉城》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9年02月 -> 非体育精神的剖露——评报告文学《兵败汉城》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晖 南平 1989-02-28 00:00

非体育精神的剖露——评报告文学《兵败汉城》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非体育精神的剖露
——评报告文学《兵败汉城》
王晖 南平
读完赵瑜的报告文学《兵败汉城》(载《文汇月刊》一九八八年第十二期),心情诚如他所言:“充斥着多少矛盾,多少痛楚!”这矛盾与痛楚其实正是这个时代有历史感、责任感的人们所共有的。这也是由传统精神与现代精神、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碰撞、转换的长时期阵痛所引发。我们钦佩赵瑜在《兵败汉城》及其前作《强国梦》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力量。这种勇气和力量来自于对今日中国体育精神的思考。在他看来,“展示个性力量、张扬个性魅力的体育本身,正有助于对传统的人格,萎缩了人格的改造和重建,这正是我们发展体育运动的最积极的含义”。
“反过来,只有健全我们的人格,才能真正推动体育的改革,中华体育才能真正腾飞于全世界”(《兵败汉城》),而在沉迷于金牌数的中国体育界面前,这一切似乎离得很远,《兵败汉城》实际上是把非体育精神的弥漫,作为中国奥运军团汉城失蹄的深层原因。它再好不过地宣告了,在当今中国非体育精神指导下的“体育强国”不过是个令人潸然泪下的“梦”。
《兵败汉城》通过对中国奥运军团归国后的追踪采访,真实剖露了体育界官员、运动员、教练员及中青年体育理论工作者的复杂心态,作者以耳闻目睹的一系列使他愤懑。李耀先的自述、包括李宁在内的运动员内心“无边的压抑”、记者营中诸多令人不快的事件、国家体委官员与中青年体育理论工作者在赛后的不同想法,证实了作者在二十四届奥运会前夕对中国体育现状的中肯分析。它警醒人们,抑制非体育观念、宏扬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已是当务之急:  ——作者开篇便以大量数据将中国与日本儿童的身体素质进行了对比,其结果是“中国青少年的健康状况比起一九七九年那次联合国调查的结果,更有恶化的趋势”,这其实是非体育观念在作祟,即作者所追问的:“体委的职能,到底是领导全民族扎扎实实地开展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呢,还是单搞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
——女排教练李耀先兵败汉城,是因为他手中既无权、又无情、也无威,这在体育界的“关系网”中必然寸步难行。作者把女排比作满载荣誉与重托的航船,它满载着千百年来的老病沉疴。“李耀先背后,中国女排背后,有着我们文化的重负。”这又是非体育精神——凡事均与政治牵挂的苦果。
——“无边的压抑”压抑着以李宁为首的一帮体操运动员,他本可以在上届奥运会之后光荣退役,如今为报效祖国,竟功亏一篑,被人耻为“体操亡子”,这种胜则誉,败则损的氛围,如何能使运动员舒展个性呢?以成败论英雄的实用主义、势利眼,无疑是又一种非体育观念。
体育不能异化,体育就是体育,诚如艺术就是艺术、文学就是文学、科学就是科学一样。任何替代与强加于人,都只能使原物扭曲。非体育精神在中国的弥漫与非艺术精神的弥漫一样,它其实是封建观念与人格在当代中国留下的阴影。是该警醒的时刻了。
几十年前、几百年前,西洋人骂我们是“东亚病夫”。如果不改变中国体育甚至其它领域中的非体育观念或其他非艺术、非文学、非科学观念,也就可以想象不远的将来,我们还将会再次沦为体质的“东亚病夫”,这也许不能算是危言耸听的。


查看完整版本: [-- 非体育精神的剖露——评报告文学《兵败汉城》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