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英国财政大臣一席话引起轩然大波 养老金,碰不得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9年02月 -> 英国财政大臣一席话引起轩然大波 养老金,碰不得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鲍世绍 1989-02-28 00:00

英国财政大臣一席话引起轩然大波 养老金,碰不得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

  英国财政大臣一席话引起轩然大波
养老金,碰不得
鲍世绍
“事件+门=政治丑闻”,似乎已成了近年来举世公认的一种表达形式。不久前,英国也出了个“门”,“门”里的核心人物是英国财政大臣劳森,人们就称这一事件叫“劳森门”事件。
奈杰尔·劳森去年11月举行了半年一次的吹风会,谈话中心是秋季财政报告。其间,记者吉克·沃登问及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情况。劳森透露,一项新计划正处在酝酿中,政府打算给100多万的最穷困的养老金领取者增发补助。讲话中,他用了“制定发放标准”一语。
两天后,这个平平常常的吹风会竟上了星期日大报的头版。据与会者回忆,鉴于劳森谈得很随便,且会议仅半小时,大家也不屑做笔记。然而“制定发放标准”一语,却引起了一向嗅觉灵敏的记者们的深思。他们觉得大臣暗示养老金制度要改革,可能采取类似30年代英国实施济贫法时进行“经济状况调查”的方式。
消息一发表,劳森吹风会也成了英国下议院辩论的热门题。在野党大肆攻击执政党,要求澄清真相。劳森只得向议员解释,强调政府既没有改革养老金制度的打算,也不准备作任何经济状况调查,而是正在计划对一些经济特别困难的老人增加救济。他对报纸的报道大为恼火,称这是“我当大臣近10年生涯中所见的最不确切、最不负责任、胡言乱语的报道”。
谁知劳森在议会的讲话又激怒了新闻界,记者们要求把吹风会的录音带拿出来对证,看是否有“制定发放标准”一语。工党议员也要求财政部出示录音带。财政部发言人急忙出来搪塞,承认大臣的讲话是录了音,但因操作疏忽,没能录上。一时间,议会内外,众怒沸腾,大有把劳森赶下台之势。
小小吹风会,掀起如此大风波,只因劳森的话刺激了英国社会的两根最敏感的神经。
其一,养老金制度。英国早在1908年就开始实行养老金制度,目前近1000万的老人领取养老金,占全国人口的1/5。据统计,1985年纳税人与养老金领取者的比例是2.3∶1,到2035年将变为1.6∶1。这样沉重的包袱,英国财政怎么能担负得起?撒切尔政府在1988年推行全面社会改革,其中一项就是养老金制度的改革。但终因阻力太大,不得不推迟实施。这次劳森再次提到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工党议员趁机攻击政府对老人“残忍”,保守党议员也埋怨劳森在错误的时间说了错话。
其二,“制定发放标准”使人联想到30年代的“经济状况调查”。一位叫玛格丽特·格雷的老太太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一些执行济贫法的经济状况调查人闯进她家,核查家产,硬要把一架收音机、一把小提琴和自制的独弦琴都列入家庭奢侈品。当时,一些申请救济的家庭不得不事先卖掉钢琴,以便领取一份救济金来养家糊口。对“经济状况调查”,人们至今还有谈虎色变之感。所以,大众对劳森的话反响强烈是可想而知的。
英国在战后建立了一套从生到死无所不包的福利制度。每年的福利开支高达500亿美元,国家成了负债累累的保姆。不少英国人已意识到这个制度越来越不合理,不改不行。然而,改革一旦触及人们长期享受、因而被视作天经地义的既得利益,麻烦就来了。劳森一语,风波迭起,正反映了英国社会变革中的一个侧面。


查看完整版本: [-- 英国财政大臣一席话引起轩然大波 养老金,碰不得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