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对治理整顿,东部与西部地区的代表看法不尽一致。在多种声音中,人大代表获得共识——互相沟通 共渡难关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9年03月 -> 对治理整顿,东部与西部地区的代表看法不尽一致。在多种声音中,人大代表获得共识——互相沟通 共渡难关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潘岗 莫新元 1989-03-31 00:00

对治理整顿,东部与西部地区的代表看法不尽一致。在多种声音中,人大代表获得共识——互相沟通 共渡难关

第3版(国内新闻·体育)
专栏:

  对治理整顿,东部与西部地区的代表看法不尽一致。在多种声音中,人大代表获得共识——
互相沟通 共渡难关
本报记者 潘岗 莫新元
今年的人大会议,给人突出的印象是多种声音。
会议讨论伊始,西部地区的代表就放起“连珠炮”。“对于沿海地区来说,紧缩政策就像用刀割牛尾巴,而对我们贫困地区来说,就像用砖头砸牛的头。”青海省一位人大代表这样说。此话一出,即得到甘肃、内蒙古部分代表的响应。甘肃省一位代表说,西部生产的原材料绝大部分被低价调给东部地区加工,使东部地位加工业得以获得超额利润,而我们这些穷省,守着“钱罐子”(原材料)讨饭吃……
东部地区的代表也“坐”不住。一位来自东南某省的代表说,对于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认为重要时就讲,不重要时就不讲。治理、整顿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他反问:“难道我们受客观经济规律惩罚的教训还少吗?”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位西方记者甚至得出这样的“印象”:中国经济紧缩政策“已引起地方官员的不满。”其实,正如一位社会学家所说,有不同声音,正反映了代表对人民事业的关心,对自己权力的珍惜。至于一些地方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许多代表都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提出了建议。
一位来自山城重庆的代表这样说,对发展沿海地区战略,我们是大力支持的。因为这几年间,内地也确实从这一战略的实施中得到了好处。比如出口创汇,引进技术等。如果倒退十年,大家什么都“一碗水端平”,谁也就别想发展,国家经济也只好“原地踏步走”。一位经济学专家说,发展沿海,带动内地,是图谋国家兴盛、繁荣的必由之路,只要沿海能坚持与内地“平等交换”,内地才能在经济上起飞;只有内地给沿海以支持,沿海地区发展才有不竭的源泉。云南省省长和志强则明确建议,工业布局重点,是放在沿海好,还是西部好,我认为还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区别论证为好。例如云南的磷矿石,每年大量外运加工就不如重点在本地加工合算;而橡胶工业、沿海加工业已成格局,所占运力不大,我就支持继续发挥沿海加工能力。
地区之间需要沟通,需要协调,产业部门之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内蒙古一煤矿工人向记者反映农民挖煤破坏资源,呼吁赶快查禁小煤窑。河北一农民代表也向记者反映,最苦的是农民,“现在城里人不愿干的脏活、重活,几乎都是农民‘包圆’,煤矿工人嫌累不愿下井,采掘第一线有70%是农民”。记者临时当起这两位代表的“红娘”,信息沟通的结果是,两人一致认为:小煤窑作为农民致富、脱贫的途径之一,还得允许发展,但发展的同时,要加强管理、引导……
有不同的声音,可以产生一个混乱的噪音,也可以组成雄浑的合唱,这里起关键作用的是大家要互相沟通,要有共渡难关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人大代表、原杭州市丝绸工业公司总工程师匡衍,亲眼目睹了近年频频发生的“蚕茧大战”造成的危害,他深有体会地说,经济工作就像一条绳上的蚂蚱,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内地和沿海谁也离不开谁。如果只顾自己和本地区利益,只能是砍自己的脚。
“重在沟通与协调。”许多代表这样说,也这样想。


查看完整版本: [-- 对治理整顿,东部与西部地区的代表看法不尽一致。在多种声音中,人大代表获得共识——互相沟通 共渡难关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