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永不陨落的流星——舞剧《西天的流星》观后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9年06月 -> 永不陨落的流星——舞剧《西天的流星》观后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赵国政 1989-06-26 23:00

永不陨落的流星——舞剧《西天的流星》观后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永不陨落的流星
——舞剧《西天的流星》观后
赵国政
一队面朝黄土背负青天的唢呐吹奏者们,在旷远寂寥的高原上行进着。在那绵绵缕缕的曲调中,有呜咽,有啜泣,有辛酸,有血痕,有坚毅不拔的抗争,有无可奈何的叹息……这队唢呐吹奏者们有如阅尽千古沧桑的历史老人,通过那绵绵缕缕的曲调,为人们讲述一个可歌可泣、警世铭心的故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女战士们在奉命西征中,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战殁于河西走廊。她们从精神到肉体受尽了敌人的百般凌辱,但对革命的信念矢志不移。不幸的是当她们逃脱敌人的虎口后,却遭到了自己人的怀疑和拒绝,不得已使她们流落于民间。三十年后“红卫兵”又将她们提押到“革命”的审判台,作为“叛徒”进行无情地摧残和辱诟。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事求是的思想光辉驱散了荒谬的雾障,被历史封尘了四十余载的沉冤才得以反正;备受磨难和委屈的女战士们终于回到了党的怀抱,虽已垂暮之年,但她们变得年轻了……这就是由青年舞蹈家左青编导,潘引红、王文蔚、段剑平领舞,兰州军区战斗文工团演出的舞剧《西天的流星》的剧情梗概。
不错,舞剧是以恸人心腑的悲剧面貌出现的,但当人们透过其悲剧的氛围,深入领略它所揭示的内涵并咀嚼其余味的时候,不难发现,它不是在揭疮疤以示脓肿,寻苦涩以使人颓丧;相反它却以充沛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向世人昭示:在革命的进程中,无论是凯歌频传也好,还是暂时的受挫与失败也好,都是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都是为共和国的大厦奉献上的基石;而作为革命者个人,是英雄式的凯旋也好,还是一时地忍屈含辱也好,只要胸中那盏信仰的明灯不灭,终究要燃爆出无比的光明来。这就是这部作品通过它的悲剧效果,撼动观众心灵的艺术力量之所在。它的意义恰如《西天的流星》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剧名一样:披着英雄的光泽,闪着真理光芒的流星,在历史的夜空虽然消失了,但她没有被烧毁,也没有被撞碎,而是牢牢地落在了人们心灵的土壤上,继续演奏着她那英雄的交响。既警醒着来者,也启示着后人。
当前,在舞剧剧体的营造上,不难发现存在着这样两种难以协调的两极:要么是循循相因,剧式陈旧,引动不起观众的新鲜兴味;要么是盲目超前,使观众在迷茫中无动于衷。《流星》的作者却力求避免这种各执一极,使观众造成欣赏上的困惑;而是力求达到叙事与抒情、抽象与具象、深藏于古老土地中的审美取向与伴随着时代而来的新鲜的艺术情趣较好的谐调与熔合。这种追求尽管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毕竟是面对现实,从大多数观众的文化层面出发,因而是可贵的。
作品中有的地方似乎缺乏节制,如表现敌人奸淫女俘的场面,在分寸上应有更好的把握;有的地方又显得模糊含混,如“梦魇”的场面在深化剧情上尚感推动力不足;有的双人舞很精采,有的则感平淡。但剧中不少地方的确闪耀着很有创造、很能引人入胜的亮点:如红军女战士在“红卫兵”的胯下受辱,剧情闪回后又在敌人胯下受辱的舞蹈,搅动得观众真想为这些女英雄们的命运放声一哭的效果。战斗场面也别出心裁,大幕只提到人物的腰部,有如电影手段的大特写,弹尽粮绝的女战士们被扼制在地上做着最后的撕拚,敌人铁骑肆无忌惮地疯狂践踏,烟雾中配以强烈的反投光,更显出战争之惨烈以及敌人嗜杀成癖的残暴性格。这种处理完全跳出了因袭已久的“武打”式的套路,为战斗场面的舞蹈辟出了一个新的景观。前面提到的面朝黄土、背负苍天吹奏着唢呐的人们,先后三次穿插于剧情中间,既起着故事叙述人的作用,还起着“音乐帘幕”的间隔作用,更有如调动着苍天厚土为我华夏女儿的赤肝烈胆昭示千秋的见证作用,使舞剧愈加悲壮,使题首愈显深远。
(附图片)
舞剧《西天的流星》中的一个场面     田宗英摄


查看完整版本: [-- 永不陨落的流星——舞剧《西天的流星》观后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