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一位满族老作家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9年06月 -> 一位满族老作家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重阳 1989-06-26 23:00

一位满族老作家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坛风景线

  一位满族老作家
重阳
满族作家关沫南3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1938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蹉跎》,1941年在报刊连载长篇小说《沙地之战》。关沫南的小说以反映下层人民特别是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为主要内容。《老刘的烦闷》(1937年)和《在夜店中》(1937年)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前者描写一个落伍的旧知识分子的悲剧。曾经靠着教学生念百家姓吃饭的穷知识分子刘哲,被新成立的官办学堂挤得关了门,他并不认识这时代的潮流,却死守住祖传的一本书“太上敕令道德真经”,计划着著两部书“佛心篇”和“道心篇”,以教化世人和改革社会,但世人并不尊崇他为圣贤,赖皮胡三在大庭广众面前竟然打了他;他给学生讲的“佛心篇”、“道心篇”的谬说被说成“过渡时代的遗渣,古董的贩卖者”遭到讥讽,终于又被学校辞退;最后,传世的“太上敕令道德真经”被偷去当了包装纸,连被退稿回来的“佛心篇”、“道心篇”也付之一炬。小说通过刘哲的遭遇和结局,宣告了旧的封建道德观念的彻底破产。如果说,在《老刘的烦闷》中,作者把旧知识分子的悲剧主要归结于人物的个人的思想、性格(当然,这种思想、性格也是旧传统旧文化的产物),而没有着力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的话,那末,在《在夜店中》里,则把知识分子的悲剧放在黑暗动荡的背景下描写,因而更具有社会意义。小说的主人公宋雨华,原“是一个性格坚强有毅力而能干的青年”,父母的早逝使他不得不“独自的漂流着和人生作游击而搏斗”,靠着一边工作一边上学读完了中学,而且“养成了独自生存决不依赖人的倔强的精神与个性。”然而,社会的落后,现实的黑暗,人情的淡薄,却使他终于颓唐起来,失去了战斗的勇气。在这里,人物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丑恶的社会,如人物自己所说:“到社会上处处给我的只是失望的打击,我就这样灰心失意地混了下来,从前的意志力不是没有的,然而有什么用呢?社会上是不允许你一个人清醒的。”对于社会的批判的加强和人物表现的深沉,使《在夜店中》较《老刘的烦闷》前进了一大步。宋雨华在人生的拚斗中败退了下来,但并没有熄灭心中希望的火苗,他寄理想的未来于青年。随着全国抗战的广泛深入,关沫南参加了党领导的地下斗争并曾被捕入狱。党的教育和革命斗争的实际锻炼,使关沫南认清了知识分子的真正的革命道路,他40年代初创作的反映知识青年投身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沙地之战》较为明确地指出了革命知识分子的出路。40年代中后期,关沫南写了相当数量的以东北地下斗争和抗战为题材的短篇小说,着重表现地下工作者和抗联战士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标志着作者对知识分子命运和道路的探索的总结。
十年浩劫,关沫南受到批判审查并被投入监狱,平反后任省作协副主席。现为中国作协《民族文学》编委。有《雾暗霞明》多种小说行世。


查看完整版本: [-- 一位满族老作家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