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深切怀念张学思同志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9年06月 -> 深切怀念张学思同志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程子华 高存信 1989-06-28 23:00

深切怀念张学思同志

第6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深切怀念张学思同志
程子华 高存信
学思同志离开我们20个年头了。我们长期与张学思战斗、工作、生活在一起的老战友,怀着深切悼念的心情,回忆和他共同战斗、工作生活的往事,以兹纪念。
    (一)
学思同志出生在大军阀的家庭,是张作霖之四子。他在少年时期,正逢日寇入侵、军阀混战,内忧外患,国难家仇深重之际,从而激发了他爱国义愤之情,又通过良师益友读进步书籍,如《共产党宣言》、《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等,逐渐地产生了民主、自由、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九·一八”事变,山河破碎。张学思抱着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走出校园,卷入爱国救亡的激流之中,和同学们一起游行示威、讲演、贴标语,遭到镇压。这个时候,他的同学王岳石同志,向张学思同志介绍了《红旗》、《红军周报》和瞿秋白写的《中国上哪里去?》。由此,学思认识到共产党才是中国的希望。1933年3月,经王岳石介绍,张学思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大同盟”。他毅然背叛了原来的阶级,站在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一边来了,决心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献身,于1933年4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学思同志入党后,一直想利用他的有利条件,为党拉起一支抗日队伍,直接拿起枪杆,抗击日寇。党派他到东北军去工作,当时由于左倾思想的指导,廊坊“兵变”失败。在这一段时间里,使他体会到自己不懂军事,带不好兵。他决定投入黄埔军校第十期学习。“西安事变”爆发后,他即被逮捕,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他被释放,他以高材生的优异成绩毕业。张学思千方百计的为营救张学良而奔走,迫不及待地到溪口看他大哥,张学良悄悄地给张学思一个纸条,告诉他“去东北军工作,要抗日只有依靠共产党”。张学思珠泪涟涟,心中暗想:大哥啊!我已经是共产党员了。此时此刻我却不能告知你!
张学思回到东北军,在周恩来副主席的指导下,他的工作很顺利,在于学忠51军的驻地河南郾城,成立了“东北抗日先锋队游击训练队”。由于日寇大举进攻,国民党军节节溃败。他和新四军留守处主任彭雪枫联系,把训练队拉到河南确山县竹沟镇,组建新四军张学思支队。局势愈来愈恶化,确山已无法立足。学思和党组织商量决定把训练队的几十名骨干,分批送往延安学习。
张学思此时也很想去延安学习。周恩来副主席考虑,张学良尚被囚禁,如学思去延安,恐怕对张将军产生不利影响,让他去香港,一则探母,二则待命。在香港这个花花世界里,他却一反常人之所为,抓紧时间闭门读书。同时,他到英商启德机场业余航空学校,学习开飞机、开汽车和驾驶坦克。为使自己能掌握各种军事技术,孜孜不倦地学习。
    (二)
1938年武汉失守前,学思在香港接到组织上的电报,让他速返武汉。在武汉,学思受到周副主席和邓大姐的亲切接见。并送学思同志去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4月,党中央决定成立以张学思为领导的东北干部队,开始学思一面学习,一面作筹备工作。7月正式开学,张学思学习期间,组织上决定调抗大一大队二队(高级政治队)队长高存信任东干队队长、罗文同志任副队长。东干队编为抗大三分校直属二队。1939年11月,学思从马列学院毕业到东干队任队长,他组织观念很强,重大问题都经支部讨论,他和指导员徐健生同志(中央组织部的科长)密切配合,队里工作大为加强。他对工作抓得很紧,对日常生活要求得比较严,无论工作、生活、学习,他都能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延安生活比较艰苦,成年累月吃小米、土豆、白菜,过去是“锦衣玉食”的大帅府的公子,今天却以苦为荣。生产劳动,背柴背粮,他总是跟大家一齐干。作风上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毫无公子哥儿的气息,很多同学异口同声地称赞他:“真不像他那个家庭出身的人,完全变成了一个很有修养的共产党的干部了。”由于学思的带头,学员们也都下决心向队长学习,所以东干队被评为抗大三分校的模范队。
1940年,东干队学习计划的重点是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军事上学习《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及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调查研究等工作方法,着重解决到敌后如何参加斗争,如何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1940年9月14日,东干队在队长张学思、指导员高存信的率领下告别了延安,向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挺进。10月下旬到晋察冀军区阜平县的陈庄,聂荣臻司令员接见了张学思同志。当时正是敌人开始扫荡晋察冀。东干队归抗大二分校校长孙毅指挥,进行反扫荡。主要是和敌人转圈子,从延安到反扫荡结束近3个月地行军转移,学思同志有马,但他一次未骑过,都让给病号骑。他与同志们同甘共苦。每到宿营地,他都亲自布置警戒,检查督促同学们作好随时转移的准备,夜间还要起来查铺查哨,特别警惕谨慎,对保证我们全队突破正太路封锁线和反扫荡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三)
11月下旬,东干队通过平汉路封锁线,顺利地到达冀中军区。冀中是沃野千里的大平原,是我军首创的平原抗日根据地。原东北军691团团长吕正操任军区司令员,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当时冀中平原上的县城和交通线上的重镇,都为敌人占领,点碉林立、公路如网。敌人变化很快,敌对我军之奔袭、合击比在山地更为频繁紧张。东干队到达冀中之后,学思同志及时地在全队进行了形势教育,抓紧了对东干队的结束工作,善始善终地作了每个学员的鉴定工作,和发展党员与分配学员的工作。
张学思所率的东干队共计85名干部,长途跋涉在途中病死一人,到冀中共有84名干部,分别分配到冀中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和卫生部。
学思同志被任命为司令部参谋处长,下属作战、侦察、通信、教育、机要等五个科。他的军政素质都比较好,工作上有魄力,细致认真,善于筹划,勤于督导。他认真了解司令部的工作情况,积极开展工作,参谋处正式成立后,在学思同志的直接领导下,首先建立学习制度,敌情研究,对参谋业务方面技术性的问题,诸如缮写、绘图、标图、折叠地图、挂图等,都提出具体要求,并作出示范动作。使司令部参谋业务向正规方面迈进了一步。
学思同志对红军干部和八路军政治委员制度特别尊重。他每作一件事不仅请示司令员、参谋长,同样要向政治委员请示报告,有些军事会议也都请政治委员参加。他非常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老干部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在工作中,对领导同志提出的问题不盲从,他善于经过思考之后提出问题,以求得把领导的指示都理解透,真正能掌握其精神实质,这些就是他各方面进步快、提高快,敢于大胆负责,工作成效大的根本原因。
1941年冬季,在张学思同志亲自主持下召开了冀中军区第一次参谋工作会议,他在会上作了“冀中军区司令部工作建设与任务”的报告,全面地总结了一年来司令部的工作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司令部建设的方法与任务,对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级司令部的组织制度,如计划总结报告制度、军事学习制度、敌情研究制度、明确职责、强调协作,提高了参谋人员的素质,对推进司令部工作的正规化建设,又作出了新贡献。确实起到了它应有的参谋助手作用。
学思在司令部工作,时刻都想到部队去,到战斗中去锻炼自己。1942年3、4月间,他到九分区去,与分区领导同志研究布置了打安国县石佛镇战斗之后,学思亲自带工作组直接去参与指挥战斗,他在作战中机智勇敢,情况分析准确无误,眼睛熬红了,嗓子沙哑了,打了一个漂亮的点(据点)战,一举攻占石佛镇,俘敌副团长以下40余人。九分区的参谋们都称赞他:少年英俊,有勇有谋,前途不可限量!
1942年“五一反扫荡”中,冀中军区与区党委机关在敌人多次的“铜墙铁壁”合击下,在准确掌握敌情的基础上,大胆地利用敌人空隙,多次巧妙的跳出敌人合击圈,安全转移。学思起了很好的参谋作用。特别是6月11日,军区机关连续行军在冀南军区威县的游击区掌史村,被三倍于我之敌人包围,打了一天,敌人未发现是军区首脑机关。傍晚,学思和沙克参谋长各带一路,胜利突围。在突围中,学思沉着勇敢,决策英明,指挥得当,打了一个很漂亮的由防御转为突围的战斗。此次战役受到了八路军总部的通报表扬。
    (四)
学思同志参加共产党以后,在37年的漫长岁月中,经过了残酷的战争洗礼,又经过了严峻的和平时期的考验,证明他是一个坚定不移的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学思为人正派,办事认真,坚持原则,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具有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十年动乱期间,林彪指派他的亲信李作鹏、张秀川夺取海军的大权,张学思无私无畏起而与之斗争,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因而遭到了林彪、江青一伙的阴谋陷害,必置学思于死地而后快,以莫须有的罪名,秘密地把学思骗到海军予以关押,诬陷他为“特务”,给他罗织罪名,定为“东北叛党集团”的成员。学思受到了百般虐待,但顽强不屈,在林彪反党集团的逼、供、信的残酷迫害下,他写到:“命反省都成抗拒,态度顽固,说真情毫无印象,谁来明察,为了案循情编造又与实违,愿身殉共产主义誓死如归。”这是学思血泪斑斑对林彪反党集团的控诉,最终实现了他入党时的誓言:“愿身殉共产主义誓死如归”,也决不向林彪反党集团低头,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本色。


查看完整版本: [-- 深切怀念张学思同志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