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羌寨新歌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9年06月 -> 羌寨新歌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贾昭全 1989-06-29 23:00

羌寨新歌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羌寨新歌
本报记者 贾昭全
沿着岷江河谷,我们前往汶川县的龙溪乡。
龙溪乡是个羌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99.9%的羌族聚居乡。当高山上那些直入云端的用片石砌成、形似古堡的羌寨映入我们眼帘的时候,不禁使人想起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唐诗来。继而又想,当年在西北哀怨过生活疾苦、环境荒凉的羌族同胞,今天他们的日子过得又如何呢?……遐想中,车到龙溪乡。
阳春三月,岷江河谷的天还是亮得晚。上午九点多了,乡党委书记余德志(羌族)家还在做早饭。我们说明来意后,直爽的主人就在他那间干干净净、亮亮堂堂的厨房兼“会客室”里,一边照看电炉上的大米粥,一边向我们摆谈起羌寨的新生活。他指着通红的电炉和案桌上的电炒锅、电饭煲,自豪地说:“今天,我们乡的羌族群众不仅丰衣足食,而且很多人家还同我一样用上了连许多城里人都还没用上的电气化炊具。对了,你们还不知道吧,我们乡还是四川省第一个达到初级标准的电气化乡哩。”
羌寨实现了电气化!奇迹,真是奇迹!
感叹之余,我们不禁又问:“古老的羌寨是怎样同标志着现代文明的电气化结缘的呢?”问题把年轻的党委书记引向了对往事的回忆。
龙溪乡有条龙溪河。由于岷江河谷雨量充沛,山高谷深,使得龙溪河水流急,落差大,水能蕴藏量有4万多千瓦。但是,多少年来,龙溪河水空自流,有时还泛滥成灾。如何使龙溪河水造福龙溪人民?龙溪的干部群众一直在思考着,探索着。1978年下半年,在国家和县里水电部门的支持下,龙溪乡的干部群众开始在龙溪河上修建水电站。几百名羌族青壮年在龙溪河畔安营扎寨。他们顶烈日,冒风雪,奋战了两个冬夏,到1979年11月,装机容量为480千瓦的龙溪电站就建成了。
在主人的陪同下,我们来到离乡政府只有二三百米远的龙溪电站。放眼望去,一排排水泥电线杆错落有致地矗立在危崖峭壁;一行行电线随着电线杆依山而上,通往白云深处。进入机房,只见三台发电机一字排开,其中一台正在运转发电。电流从这里通向羌寨,通向工厂,通向学校和医院,通向地面卫星接收站……县水电局的同志告诉我们,现在龙溪乡人均装机达179瓦,去年人均年用电503度,100%的农户安上了电灯,80%的农户利用电热烧水做饭,这些都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农村电气化第一步人均装机100瓦、人均年用电200度的标准。
龙溪的羌族同胞用双手修起了小水电,小水电又帮助羌族群众解放了双手,提高了生产力。龙溪河畔的大山中蕴藏着丰富的金刚砂矿。过去人们靠手扒水冲的土办法采矿,劳动强度大,产量低,经济效益差,年获利仅万把元。1981年,他们安装了11台电动粉碎机,金刚砂产量大大增加,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最高的1983年,利润达18.78万元。有了电,乡里的粉厂、粉条厂、磨面厂、木柴加工厂等乡办企业相继办起来了。电力提灌,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为农业增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今天的龙溪乡,工农业总产值同1979年相比,已经翻了两番,全乡4400多羌族同胞再也不为吃穿发愁了。
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这是电气化给龙溪带来的又一深刻变化。龙溪乡有756户人家。现在家家有电灯,户户有喇叭,很多家有收音机、录音机,不少家里有电视机。乡里还成立了电影放映队,巡回到羌寨放映电影。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男女老少还在灯光下跳“锅庄”,唱山歌。电气化使羌族同胞改变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现代化传播工具传播的新事物、新思想和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把羌族群众的观念更新了,眼界打开了;他们正从古堡式的羌寨,从闭塞的岷江河谷,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附图片)
图为龙溪乡的羌族妇女在使用电气炊具做饭。王振华摄


查看完整版本: [-- 羌寨新歌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