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写实精神的复苏——近期话剧创作趋向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9年08月 -> 写实精神的复苏——近期话剧创作趋向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高鉴 1989-08-28 23:00

写实精神的复苏——近期话剧创作趋向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写实精神的复苏
——近期话剧创作趋向
高鉴
戏剧的反传统狂潮开始跌落,为反性格、反情节创作所倾斜的舞台开始寻求新的平衡,曾被鄙夷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书重新回到一些演员的枕边,被一度轻抑的老舍风范重又成为热门话题,他的三部厚墩墩的剧作又在舞台和荧屏上引人注目。这现象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是吃腻了荤腥,又想回头去吃全素斋。事实是,人们不会老满足于在手法层面的浅水池中扑腾,而当人们要求潜入生活和艺术的深水领域的时候,却再度认识了现实主义和写实风格的价值。于是,写实精神在新的起点上复苏。这一新的起点为今天的现实主义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掘进,提供了历史的可能性。
写实精神再度兴起的主要标志在于性格化、情节化手法重新抬头,内在的理性精神加强,这一趋向明显地区别于前两年反性格、反情节、追求非理性的先锋实验剧。《天下第一楼》编剧、表演、舞美、音响的立体型写实风格虽然受到部分批评家的轻抑,责其观念、手法陈旧,然而却创造了近年来首都话剧舞台最高的上座率。显然,真实的风俗人情、生动鲜明的个性和跌宕富于戏剧性的情节依然是群众钟爱之物,某些被批为非当代性的历史陈迹尚未成为历史。被誉为集近年来实验戏剧之大成者的《桑树坪纪事》,究其艺术手法的深层内核,依旧是坚定的个性化方法。虽然一般评论的兴趣焦点凝聚于转台、女人石像、舞牛的象征道具、歌队、舞蹈等导演手法的运用,但从整体上震撼观众的首先是真实可信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很为行家们称道的《搭积木》在情节结构、戏剧场面的开掘上表露出明显的回归传统的倾向。奥尼尔戏剧节三台《悲悼》(包括越剧)的改编表现了强烈的情节化倾向,称它们为情节剧毫不过分。连《大神布朗》和《尤奕》这些以表现主义手法或精神写成的戏,也得到人物个性化的导演处理。即便像小剧场演出的《火神与秋女》,也表现出与《车站》等小剧场戏剧迥然不同的品格,前者是由特殊个性向一般人性的透视,而后者明显地要跳过个性直接进入一般共性;前者故事叙述完整,后者则故意敲破情节规范,让画面、光声、造型直接表达意蕴。
话剧舞台上的这股潮流的涌出,并不像电影界呼唤娱乐片、商业片那样有大批评家摇旗呐喊,它像一股静静的晚潮,在无声无息中抬高了水位,然而那潮水却浩淼连天、难以阻遏。前两年实验戏剧大潮中引进或创造出来的一些手法,如复构多维的舞台时空样式,舞蹈化、韵律化的人体动作和造型,抽象化、象征化的舞台设计,进一步被咀嚼、消化,吸收在戏剧中,为人物、情节服务。多年来实验戏剧在观念上的拓展和在手法探索上的成就,开扩了现实主义的视野,大大丰富了它的形态。
形式创新从目的转化为手段,因此虽然从整体看,话剧舞台、表演样式已大不同于话剧形式革命前的剧目,但是也较少看到手法热时那种故作惊人之笔了。虽然出现了一批处在话剧体裁边缘地带剧目,其称谓诸如抒情音乐话剧、写意话剧、摇滚舞蹈话剧、音乐造型剧、小说体抒情心理剧等等,但很多艺术家已不把手法的追求作为目的了。一种内在的古典精神得到伸展。新奇的手法,失去了新奇效应,说明这些手法或创作方法已为人们熟悉和认可,而目的转换则是创作深化的表征,人们的视点已从手法技巧的层面挪移到戏剧的主体——人的身上。


查看完整版本: [-- 写实精神的复苏——近期话剧创作趋向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