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来自江西“红土地”的报告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9年08月 -> 来自江西“红土地”的报告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危仁晸 石弘宝 1989-08-30 23:00

来自江西“红土地”的报告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来自江西“红土地”的报告
建国以来,江西人民在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红土地”上,辛勤耕耘了40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这里到处发生巨变,一派欣欣向荣。
曾几何时,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人们对这块“红土地”说长论短,有过种种评说。“革命老区”这个很受人尊敬的字眼,一时似乎变成了贫困、落后、封闭的代名词。然而,江西人民却深知“红土地”的价值,正如省委书记毛致用所说:江西受惠于“物华天宝”,得助于“人杰地灵”,是大有潜力之地,大有作为之地,大有希望之地。江西人民踊跃奋起,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投入改革开放的洪流,在商品经济的海洋里扬起风帆,一显身手。
不亲临其境,很难想象出江西老表是怎样艰苦奋斗的。到兴国去看一看吧:从前这里水土流失,山丘沙化,人们惊呼“兴国将要‘亡国’”!为了改变险恶的生态环境,兴国人民挥锄抡镐,挑土上山,实行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每治一亩花工30多个,仅有5元钱补助费,还不够补偿工具的损耗。但他们年复一年,毫无怨言。就这样,山地植被覆盖率由10年前的10%增加到30%以上。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葱茏黛绿,福荫子孙。这种牺牲与奉献精神,与战争年代相比毫不逊色!
更值得称道的是,江西人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既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又坚持商品经济观念,赋予老传统以新内涵。他们“对内更大胆地搞活,对外更大胆地开放”,“解放思想,门户开放,互惠互利,甚至让利”,以很强的改革开放意识震撼着“红土地”,一扫过去自给自足、封闭落后的小农观念;“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江西的经济大厦一定要建筑在农业这个基础上”,“打一场农业开发总体战,推进农业——工业化”,显示了明确的战略意识和从省情出发、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于是,世世代代久蛰山中,以“白米饭、红炭火,神仙不如我”的歌谣自娱其乐的山里人,如今纷纷“打开山寨门,见商品经济大世面”。当年以工农武装割据而闻名遐迩的五百里井冈,现在不仅以绵延十里的杜鹃迎来了国内外客人,还与海外办起了合资企业。人们对土地的感情,已不再是“求温饱”式的眷恋,而是“求效益”式的珍惜。剩余劳力则从有限的耕地上络绎不绝地转移出来,或奔向二、三产业,或向荒山、荒坡、草洲、水域进军,其声势比当年“十万工农下吉安”更加壮观。
于是,江西的“南门北港”一齐敞开了。赣南老区面向闽粤琼成了改革试验区,赣北九江借助长江黄金水道开始了规模宏大的港口建设。各种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的实施,加上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使全省投资环境有了改善,全方位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于是,在当年红军战士驰骋的战场上,江西人民又催马扬鞭,追逐着脱贫致富的一个又一个目标。十年奋斗,赢得了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等十项主要经济指标比十年前翻一番以上。一大批富县、富乡、富村、富厂、富户,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红土地”生机勃勃,流金溢彩!
江西人民没有止步,正在继续奋力向前!
“漫话当年,指点远处,红军英雄千万秋。可断言,更好文章,还在后头。”这是当年闽赣省苏维埃主席、建国后江西省第一任省长邵式平1961年写下的词章。
“你们最大的优势是革命精神,是优良传统。发扬和继承这个精神和传统,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是彭真同志1987年视察江西时的告诫。
今天,来自“红土地”的报告告慰着人们,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已在3600万江西人民的热血中涌流,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红军英雄的后代必将谱写更多更好的篇章。
(危仁晸 石弘宝)


查看完整版本: [-- 来自江西“红土地”的报告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