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造型艺术的史诗——记国徽的设计制作者们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9年09月 -> 造型艺术的史诗——记国徽的设计制作者们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思 1989-09-30 00:00

造型艺术的史诗——记国徽的设计制作者们

第8版(副刊)
专栏:

造型艺术的史诗
——记国徽的设计制作者们
李 思
时值国庆四十周年,望着天安门城楼上高悬的闪光耀眼的国徽,不禁回想起那些为新中国国徽的诞生而献出热血、智慧的默默无闻的人们……
一九四九年七月,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人民日报》等七家报纸刊登了向全国征求国旗、国徽及国歌词谱的启事。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并且决定邀请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营建系组织力量对国徽方案进行设计竞赛。
中央美术学院有张仃、张光宇、张正宇、周令钊及在政务院担任美术工作的钟灵参预;清华大学营建系有梁思成、林徽音、李宗津、莫宗江、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张昌龄、罗哲文参预。在设计过程中,有周令钊提出的国旗、天安门为内容的图案,张仃提出的天安门为中心、周围是齿轮的图案。这些都被政协国徽审查小组吸收为国徽图案的主要内容。
一九五○年六月二十日,梁思成等九人按政协规定的内容,设计出金红两色,以国旗、天安门、齿轮、麦稻穗、红绶带为内容的国徽图案。经过国徽审查组集体讨论,在周恩来总理主持的会议上一致通过。周总理并提出:“向上”、“响亮”、“挺拔”的修改建议。六月二十一日,国徽审查组的马叙伦、沈雁冰向全国政协全体会议提出了审查报告;六月二十三日,政协全体大会一致通过了国徽方案。六月二十八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政协关于国徽图案的建议。
一九五○年七月,清华大学营建系系主任梁思成把《国徽图案》交给高庄制作模型。
高庄按国徽征稿要求和周总理关于《国徽图案》修改的建议,按造型设计艺术家的要求,在集体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他的构思是:“概括地表达我国立国的本质和社会结构的特点”。他参考了我国秦汉铜镜和北魏石刻佛像,采用四十五度锐角线平面立体浅浮雕的技法,发扬了我国雕塑艺术淳厚质朴、深沉雄大的民族形式,使题材内容组成了一个有生命的整体。
高庄,原名沈士庄,上海宝山人。早年考入上海艺术大学美术系,一九二六——一九二八年入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攻读艺术教育专业。他在陈望道校长和陈之佛、陈抱一教授辅导下,成为一名半工半读的研究生,其间积极参加五卅反帝爱国宣传活动。曾经创作展出了《鲁迅》、《朱总司令》、《列宁》、《高尔基》、《毛泽东》等木刻、浮雕石膏像。一九四七年五月,他因参加“反饥饿反内战”示威运动而受到反动派迫害,带着八岁的男孩奔赴解放区,任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遂改名高庄。一九四九年解放北平时,高庄父子随军入城。随即应梁思成邀请,入清华大学营建系教授木工。
在塑造国徽时,他夜复一夜不能入眠,直到他觉得手指累得要掉下来,疲乏得动不了时才不得不休息一下。他的手,所以具有非凡的表现力,其中的“奥秘”是在他的一颗心,在他的脑海中澎湃汹涌着对祖国母亲无限的爱情,当时四十五岁的高庄看起来与二十多岁小伙子一样健壮。一九五○年八月十八日,高庄参加设计的国徽模型被一致通过。一九五○年九月二十日,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明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及对国徽图案的说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题为《尊敬国徽,爱护国徽》,至此,新中国国徽终于诞生了。
今天,梁思成、高庄等虽已故去,但他们参与创作的国徽却永远留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附图片)
第一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模型
高 庄制作


查看完整版本: [-- 造型艺术的史诗——记国徽的设计制作者们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